抱猫图(水墨设色)汪伊虹水晶(水墨设色)汪伊虹 看了汪伊虹的画,很好奇画家是什么模样。见到了汪伊虹,再看她的画,觉得更有意思——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画这样的画。 初次看汪伊虹的画,很多人会表示怀疑:这人会画画吗?线不是线,墨不是墨,形不准,字难认,这不纯粹是信手涂鸦吗?可是,当你知道汪伊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蒋兆和的亲授弟子,并见过她早期的写实作品后,你不会再怀疑这一点。那么,后来的她为什么要这么画画呢?可能与她父亲给她的文学基因有关。本质上说,她是个手拿画笔、不愿循规蹈矩的诗人。 汪伊虹1941年出生于贵州,“五四”时期著名诗人汪静之之女。受家庭影响,汪伊虹自幼习画,1956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蒋兆和工作室。她接受过严格的造型训练,长期工作在山西,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但为人低调的汪伊虹从不炫耀,几十年如一日地以平和的心态坚持创作。近几年,汪伊虹在创作手法、意境上求新求变,放下已经习得的造型技巧,卸掉种种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提笔挥毫,不拘一格,一任自己性情的发挥,进入了一种“得意忘形”的自由境界。 她说:“我的绘画事业心不强,顺其自然,能画到什么样就什么样。”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怡然自得的放松和率性。对她来说,没有什么必须是要画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画的。无论是乡村山野里的老乡、戏曲神话中的神仙,还是都市家居里的人物,包括那些给以人精神愉悦和慰藉的小猫小狗,乃至花花草草、瓶瓶罐罐和带有自画像色彩的人物小品,都被她以极尽艺术夸张的写意手法,浓墨重彩地挥洒在纸上,其形象的丑怪真率、笔墨的拙放不羁,以及其间所渗透的晋风晋腔,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汪伊虹与山西结了半生缘,深爱那黄土坷垃里的文化遗产,那一方厚土给予了她丰厚的艺术滋养。她喜欢民间艺人的作品,也在自己的作品中画了很多。她说,那些艺人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的艺术还保留着,还在滋养着我们。“他没见过我,我去看他,我感动了,我再画出来、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美好的东西,这些无名艺术家的精神还在流动,这是最重要的。中国的文学、历史特别自然地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想拿都拿不掉。彼此看一眼,就什么都明白了。” 她不像一个七旬老人,对这个世界依然有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她的友人讲,有一次她在太原的街头骑车,突然停下车,蹲在马路边——原来她发现路边草地上有只小虫子正在挣扎,所以她必须停下来,帮小虫子翻个身。她说:“其实每个生命都特别艰难,会遇到各种困惑、坎坷、灾难。我们应该明白,以什么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 对于钟爱的绘画,她坦言“对自己没希望”,做不到“意在笔先”,画什么,怎么画,从不设计,“都是一秒钟之内决定,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为什么。我这人就是说不准,思路也慢,也乱。”她目前住在北京,常常为了画画而错过菜市场的开门时间,“吃不到青菜很糟糕,有空熬点小米粥就是优待自己”,但画出了一幅得意之作,最让她开心。 画着玩儿,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