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的“现代化”-查字典美术网
搜索21
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视点 > 视觉艺术的“现代化”

视觉艺术的“现代化”

查字典美术网 2013-01-29

长江山城(油画) 148×148厘米 吴冠中 上海美术馆藏 吴昌硕的《鄱阳湖舟中》、吴湖帆的《石溪僧秋山图》、林风眠的《仕女》、吴冠中的《武夷山村》、潘玉良的《花果》、贺慕群的《无题》、王琦的《肉弹勇士》、张乐平《三毛从军记》、张晓刚的《同志NO.14》、叶永青的《鸟笼》……“共同的眼睛: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化’演进图考——上海美术馆典藏精品展”可谓百年中国美术进程的缩影。 近200件艺术精品的集中亮相,成为“上海美术馆”的精彩谢幕——随着中华世纪宫10月1日的正式开馆,旧有的上海美术馆将另作他用。展览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影像、三维动画等各种类型,以“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化’演进图考”为主题,体现了上海美术馆的藏品实力和学术担当。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美术的发源地,汇聚了大量近百年的艺术作品。“现代化”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也是此次展出作品的关键词。策展人卢缓说:“上海聚焦了20世纪中国本土与西方诸国对于中国‘现代化’想象的双重投射,以此作为历史大背景来考察这时期的中国艺术,从中国画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油画的引进与传播,年、连、版、宣的兴盛,到形式多元的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现代化’都是这一百年间艺术旋律的内在逻辑。”从清末洋务运动晚期的公私兴办实业,到新中国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大愿景;从“五四”时期的启蒙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知识界的重新出发。“现代化”包含着中国人改变原有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从而成为一种共同的精神存在——这种精神无形地留在了百年进程中的各类艺术作品之中。 卢缓表示,展览试图从多个层面与维度研究,打通一种社会学叙事与美术史叙事的关联,梳理20世纪中国艺术作品中的现代化想象。用视觉艺术的方式来展示这100年间中国艺术流变背后跌宕起伏的文化探索与努力,以及产生的深刻思想和创造的视觉经验。” 展览分“记忆的现场”“思想之进步”“创造的边界”“认同之可能”四部分。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生产力的进步和以城市化为标志的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基本图景。在“记忆的现场”板块,《山乡巨变》、《上钢三场扩建工地》、《拼搏——上海南浦大桥工地之夜》等作品直观地记录了轰轰烈烈的历史变革。 在20世纪中国艺术“学科化”和“科学化”的进程中,无论是中国画概念的提出与成立,还是留洋求法得来的洋画传统;无论是中国画领域中从复古、革新、融合、画大画导向水墨画的转变,还是油画中的写实、印象、标线、现代主义、民族化等不同风格与潮流的涌现,在形式语言更替的背后,不仅有着艺术发展自身规律的作用,更有着不可磨灭的“不断进步”的自我要求。在展览的第二部分,林风眠、丰子恺、丘堤、刘海粟、潘玉良等艺术家的不断探索,成为艺术界“思想之进步”的代表。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摄影、漫画、印刷、影像等依托工业技术与大众传播的艺术形态不断出现时,不仅艺术的社会功能与传播效果得到了强化,艺术创作的观念与艺术语言本身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展览的第三个部分“创造的边界”,以周春芽、方力钧、张晓刚、刘小东等人的作品作为案例,对于20世纪传统艺术观念的逐渐消解和新兴艺术门类的不断出现和影响做了探讨。 展览的最后为观众呈现了“认同之可能”的艺术图景,表达了对于中国艺术未来的憧憬。现代化带来的技术革命不仅为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无论是吴冠中的艺术反思,还是朱德群、赵无极等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升华;无论是徐冰融合中西的艺术创造,还是谷文达对文化困境的大胆阐释……当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转向中国时,对于精神共识和认同的追求,也为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带来了广泛的机遇。 “当我们回望这100年间中国艺术的发展,社会思想与视觉图像紧密相联,我们拥有着‘共同的眼睛’,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史中对于作品的选择与表述,始终凝结着现代化的想象。”卢缓说。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视觉艺术的“现代化”"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视点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