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有意味的水墨”-查字典美术网
搜索21
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资讯 > 冯骥才:“有意味的水墨”

冯骥才:“有意味的水墨”

查字典美术网 2013-01-29

行舟 冯骥才先生“天性喜画,画在文先”,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了他的丹青生涯,以摹制宋代北宗诸大家画作为主。80年代文学创作颇丰,与画疏离,90年代突然画兴勃发,创作不已,这是他“听命于心”的一种艺术释放。他的画作往往就在他最忙的时候产生,灵光一现的刹那,他抓住了那转瞬即逝的艺术灵感,马上拿起画笔,铺开宣纸,大树、树后的阳光、白雪、夕阳或者是高山、氤氲的雾霭、一片孤舟和两只小鸟,就跃然纸上,成为一幅“有意味的笔墨”。他称自己的画为“水墨诗文”,注重画的抒写性、文学性、散文性和生命性,具有一种诗意哲学的美。 学界多称他的画为“现代文人画”,因为他在日本东京举办画展时,平山郁夫先生撰文称他的画为“现代文人画”。他说“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心灵才画画”,绘画于他是一种生命方式。冯先生很少重复作画,在他看来艺术应该是独一无

二、即时即地即兴的一种情绪和灵感的迸发,如果不断重复哪怕是重复自己,也只能是画匠。从他的画里,我体味到了本雅明意义上的艺术的光晕,艺术具有神性和灵韵、让人膜拜,既深邃又辽远、既奔放又静谧、既氤氲又清透、既神秘又灿烂、既崇高又优美、既坚强又温柔、既近又远,既能够轻易把人感动,又能让观者产生一种距离的“陌生感”,静静体味艺术的美和生命之美的折射。 他的很多画作是融传统于现代的一种创作。他的技法有些是传统的,因为“最早钻研古人画理画技,偏爱范宽、郭熙、刘松年、马远、夏圭和张择端等”,这种技艺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无意识,但是古老技艺里却有着一个现代的灵魂。《冬日的阳光》这幅画,就是一幅老画里的当代灵魂,画面里只有白雪和树枝以及树枝在雪地上的影子。他说:“我画树枝,充分使用当年从郭熙那里学来的本领。由于画中的意境是我自己的,故而相信没人认为这像一幅老画。”《树后面是太阳》更为奔放、开阔与挺拔,虽然画面中也只是雪、树和树的光影,通过树影呈现阳光奔洒在大地,透露出一种冬天的生命哲学,使人在萧索的冬季亦感觉到一种暖意和生命的强力。冯先生喜欢光,因为“光照亮万物,给大千世界以生命,还使一草一木变得异样神奇。尤其夕照,总给人一种依依不舍与伤感”。所以,在他的画里,虽不能看到光源,却可以看到许多光和光影,这光是他生命哲学的一种再现,也是他个人性格的一种表现,他对生命、对爱、对激情、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就像葱郁的树林中小屋里的那束光。 他对世界的触觉很灵敏、细腻,时刻在感受生活。所以,他能画出一年之中四季的美,甚至每个月的变幻与意境。他画冬天,喜欢画雪、树影以及雪中解冻的溪流,他画秋天,秋天既是灿烂的颜色又有点模糊和氤氲。他画树、画雪、画光影、画落日、画融化的溪流、画四季、画山水、画孤舟、画鸟、画老屋,画灿烂的野花、画芦苇,画林中的路、画教堂的钟声,自然在他的画作中成为了一种“被发现的风景”,既不具象也不抽象,既是眼中之自然,更是心中之自然,同时具有康德意义上的“崇高感”和“优美感”。美通过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使人产生愉悦,而崇高是一种间接的愉快,能够促进生命力的迸发,使人在审美受挫时产生的一种崇高感。他画中的野花,虽不起眼看似柔弱,却在摇曳中绝不凋落,坚忍执著,让人看毕遂生一种崇高感。 冯先生的画作里,时常会出现一只或两只的黑色小鸟,这画中的鸟就是他自己。鸟是他的一种神气,“鸟在我的画里,不再是鸟,而是我的一种化身,一种依托。在我的画中鸟常常不是具体的,只有一种神态和神气。所以,它只剩下一个黑黑的鸟影子。我的鸟是我画上的一种‘苔点’。”每幅画作,鸟的位置都不一样,或在山水之间的枝头高处,或在密草深处,或凌空飞翔,这形成了他画作中一个主客观的视角。我们在看画,画中的鸟也在看画以及这个世界,鸟和画中的世界构成了一个对话关系,鸟和读者也构成了一个对话关系。鸟这个“苔点”和树枝的线条以及画面形成了点、线、面的谐调关系,富有一种张力。 冯先生作画时,需有音乐相伴,音乐是他展开想象的翅膀,也是他心灵沉静的归属。他喜欢听忧伤的音乐,对往事的怀念幻化成风景瞬时出现在他的脑海,《往事》中摇摆的芦苇就像是一首忧伤的曲子。他既在用水墨写作,也在用水墨写歌。无论是往事的忧伤、生命的激情,还是崇高的优美,都是他的一种心境与性格,抵抗逆境的力量和勇气,哪怕忧伤、哪怕艰难。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冯骥才:“有意味的水墨”"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资讯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