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精神”——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审美标尺-查字典美术网
搜索21
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视点 > “写意精神”——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审美标尺

“写意精神”——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审美标尺

查字典美术网 2016-12-05

面对世界地球村的现状,如何形成“和而不同”的多元格局,并在多元化格局中时刻保持本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先进性,一个核心思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此种论点,不独在国家科技发展中极为重视,就是在文化发展中,同样要以此为根本要义。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找到中国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当代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张立辰先生看来,“写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文化精神,在当代多元化格局中,在金融危机、地球变暖、自然灾害频生等人与自然发生强烈碰撞之时,“写意精神”是最应该弘扬和倡导的中国精神。

张先生认为“写意精神”源自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观。中国哲学强调:一阴一阳谓之道,正因为天地万物阴阳相生,轮回相替,才使得万物和谐生长。中国人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把自然万物,哪怕一花一草、一蚁一芥,都看做是活生生地生命,都把它们当作生命体给予尊重、呵护与关爱。正因此,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虫鱼、山川云水、渔樵隐士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尺幅之内,画家们给了那些不会说话的生物以永生的机会,而画家也从大千世界精彩的生命中找到了各自的灵魂栖息地,他们或以笔墨为山川人物立传,或用色彩为花鸟鱼虫传神,或寥寥数笔,或华彩重墨,无不让观者感慨万千。数千年来中国人凭藉画家笔下的万千意象,追忆着,感慨着,激动着,温暖着,而正因为有了这样诗意的文化纽带,数千年的国人才得以走过沧桑岁月,在笔墨里彼此温暖,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笔墨寄托,中国精神才没有绝望。

而今日画坛,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许多国画家以西画素描造型观为思想基础,以毛笔画素描,力求用中国画笔墨将表现对象画得非常写实,因此出现了制作化、工艺化倾向。中国画原有的写意精神,那种笔墨里透出的精神力量完全被消解了。这不正如中国的制造业一样,总是贴牌为西方品牌商加工产品,我们用廉价的劳动力换取可怜的费用,而西方顶级品牌却因此创造大笔的利益,因为我们只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对于艺术的发展,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当代画坛,太多的“中国制造”产品,而没有“中国创造”产品,原因就在于,近百年来我们早把自己的文化精神“革”了命。很多民族虚无主义者总认为自己的艺术造型观念不科学,总认为西方的艺术观念比我们自己的要高深。正是这种“西方月亮比中国月亮圆”的自卑心理,导致了中国艺术发展严重畸形。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就提出“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教学指导方针,他认为中西绘画是两座高峰,没必要抑己扬人,他教育学生要笃定自己的文化精神,走中国画自己的路。张立辰先生正是在潘先生这样的精神指导下,一直从事中国写意画研究和创作,在当代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卓越成绩,同时,他依然按照潘天寿先生的精神指引教导学生深入研究中国写意精神,倡导并组织师生编写中国画教学体系大纲,细致深入研究中国画的审美规律和创作规律。并多次在政协会、国政咨议会中呼吁国家建立自己的文化战略。不得不说,张先生身上不仅体现出一个中国画家的独特思考,更折射出他是一位具有崇高文化使命感的艺术家。他所倡导的“写意精神”不仅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更对国人认清本民族文化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张先生具体谈到:中国画经历了20世纪中西文化的波折交汇,既带来了发展的新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在这样一个复杂时期,中国画面临的问题非常多,尤其是中国画的“传承”欠缺,传承欠缺又带来了中国画发展的倾向性问题,即:中国画的现代性到底是什么?张先生认为这是当前中国画界最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疑问和文化自省,教育部高教司在2011年特别批准以张立辰先生的名义创设首届中国画博士生课程班和“写意精神”高级研修班。目的就是通过有别于常规学历教育的模式培养中国画拔尖人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推动中国画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作出贡献。

教育部首届中国画博士生课程班为两年学制,教学内容依据张先生所强调的“按中国画自己的造型规律和审美规律”以及潘天寿先生中国画教学中强调的“从规律入手,不从技术入手”、“学高不学低”的理念来设置,两年的教学课程特别强调:一、坚持中国画的文化立场,“拉开中西绘画距离”;二、深刻领会中国画意象造型观及艺术表现;其中特别强调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中国画工技训练,“书画同源”理论指导下的书法、金石训练以及在“笔墨结构”观念指导下的对一笔造型规律和中国画的章法布局规律的认识 ;三:充分强调师古人与师造化、师心迹的关系;四:充分强调画外功的修炼。

该班近40名学员来自大江南北,其中不乏声名显赫者,然都是因为仰慕张先生之高阔的教学思想和深厚的创作功力,纷纷立雪张门,他们中既有善花鸟者,也有善画人物、山水、书法者,自2011年秋季入学以来到现在,他们已经完成了两年的学习。在这两年里,同学们不仅聆听了导师张立辰先生及任课老师于光华、岳黔山、刘彦湖、邱挺、刘海勇、阴澍雨等的精彩授课,还聆听了潘公凯、邵大箴、何家英、张道兴、王迎春、刘曦林、刘汉、程大利、姜宝林、马振声、朱理存、胡勃、田黎明、唐勇力、高建平、陈平、梅墨生、李洋、任惠中、王珂、刘泉义等著名画家、理论家、美学家的精彩讲座;更是在2012年初之烟雨三月集体赴杭州在中国美院向江浙沪三地诸位大家如许江、朱颖人、卢坤峰、舒传曦、曾宓、童中焘、章祖安、吴山明、马其宽、徐家昌、马世晓、卢炘、孔仲起、卓鹤君、叶尚青、孙永、王冬龄、金鉴才、卢辅圣、何水法、王赞、尉晓榕、张伟平、张伟民、张谷旻、章利国、吴宪生、黄河清、顾震岩、舒士俊、吴永良、韩璐、毛建波、陈永怡、高天民、孔令伟、马锋辉、汤哲明、顾迎庆、卢勇、张捷、白砥、戴家妙、吴敢、何士杨等近60位名家访师问学,同学们在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中,不仅渐次厘清了中国画学习中的困惑,更坚定了中国画的文化立场,对于中国画的现代性发展更是愈加自信,他们在课后更是苦练兰竹、书法等中国功夫,朝夕不舍,又赴山东枣庄石榴园、大洼、苏州、杭州、雁荡山、辽宁东港诸地师法造化,目识心记,临见妙裁。所以在此次结集出版之画作中,博士班同学入学虽仅两年(有部分同学是由张立辰教授在中央美院招收的中国写意画高研班的学生直接升入博士班就读),但由于学习思路的清晰、课程设置的合理再加上同学们自身的切实努力,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有吸收夏商、汉魏书法意蕴的书法佳作,也能看到苦练兰竹基本功后的兰竹风流、梅菊雅韵,也能看到风雅蕴藉的没骨、小写意,还有端静恬适的工笔,亦有出之于八大、潘天寿、吴昌硕艺理下的笔墨酣畅、布局宏阔的大写意;既有花鸟画,也有人物画和山水画;既有丈二、八尺巨作,也有平尺小品。读此,即可知张先生之“写意精神”教学主旨已然深入到每一位同学的骨髓。张先生虽然以写意花鸟画见长,但是张先生所倡导的“写意精神”和“笔墨结构”论,已然是深入认识中国画艺理的独门钥匙。知此,则复兴中国文化有望、复兴中国画有望。而承担“有望”之重任者、重建中国文化自主审美之标尺者、重塑“中国风度”者正在于张门下求学之诸君子,对此,我们对该班学员今后的学习中乃至毕业后的各自发展中都将拭目以待。

博士课程班教导组

2013年10月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写意精神”——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审美标尺"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视点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