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爱松
江爱松,1943年12月出生于福州琅岐岛。独创“心象重彩”现代山水国画,福州画院专职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北京中联翰墨书画院院委会主席、福建海天书画院名誉院长、纽约国际英格伦艺术院名誉院长、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职,五十年来,江爱松先生潜心研究、探索与创作,成功地将东方艺术的“静”和“净”与西方艺术的“真”和“幻”融为一体,创造了全新的“心象重彩”现代山水国画艺术风格,并创作了一大批现代国画经典作品。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荣宝斋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十多家出版机构,先后出版了江爱松“心象重彩”山水国画作品集。
黄河之水天上来
画家江爱松以他富有特色的艺术风格,戛然独立的心象重彩山水的艺术形态,引起画坛的瞩目。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应邀赴美举办画展,即获得异国文化艺术人士的青睐,收藏家和文化学术机构开始关注并典藏他的作品。
这批作品的典藏费用,支持他到美国多个城市做文化旅游,并把博物馆、艺术馆作为他深入学习西方艺术经典、研究绘画大师的课堂。江爱松在大学读书时曾专攻油画,但对西方绘画的理解还限于印刷品,对色彩的深入体认,还是得益于对原作的近距离研究、观摩,获益匪浅。
江爱松酷爱诗文、书画,又喜欢思考,对儒释道哲学也颇多关注。大学毕业后曾从事文学艺术行政管理工作,后又到绘画专业机构福州画院任副秘书长、福州美协任副主席等。
江爱松为人低调,数十年来潜心研究画理、埋头探索创作。为深入理解民族绘画传统之神髓,读懂古人,他对宋、元、明、清大师的绘画,曾下过苦功临摹、研读。他的座右铭是:师古、师今、师自然。
他认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思想。和则生,同则灭。他认为现代民族绘画既要立足本土文化、以传统绘画为根源,又应以国际视野主动吸纳人类优秀文化中合我所用的元素,他追求“将东方艺术的‘静’和‘净’与西方艺术的‘真’和‘幻’融为一体”,以创造他新形态的现代“心象重彩山水画”。
我国的传统重彩画,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品格。江爱松在他的现代心象重彩山水画色彩语言的创造中,采取突破与融入的双重策略。突破传统“随类赋彩”、“以色貌色”观念,而融入西方绘画光色的调式思维、冷暖观念、媒材个性色彩效应等思想,同时又把装饰绘画、金碧山水的形式语言纳入其中,融为一炉,他善于运用矿物乃至金属颜料,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意象赋彩的重彩语言系统。
江爱松以道法自然为画学之大道。多年来,他非常重视到大自然中去,一方面是为了陶冶性情,得山川之助,同时也为了搜尽奇峰为艺术创造而胸储丘壑。他的山水创作具有西方写实性元素,但他并不像西方风景画家那样对景写生,局限于画眼前之景,而是心与物游、神会山川、物我交融,形成潜象于灵府。又以水墨丹青为媒介发之于笔端。
他的山水画具有真山真水的形态,但并不能确切具体指认此画是何地山峰、何处名胜,有些画也可能具有某地的特征、影子,但他更重视境界的创造。因此,江爱松把自己的画称作心象重彩山水。
“象者文也”,心象乃非实在存在,乃世界在我心灵中的映象,但与镜像又大有区别。镜像属物理性光学反映,心象则受画家的情绪、观念、性格,文化修养、价值标准、生命感悟以及审美判断的制约与影响。画家在创作构思的启动之下,由心象而生成艺术意象,并以意象为本体,创生出独特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折射出艺术家个人的心性、气度。因而,心象、意象、意境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意象反映出艺术家与外在世界的心灵交通,回环往复的错综关系。反映出自然特征与艺术家感兴特征的共振关系,艺术家用自己的审美意识选择、过滤、剪裁、组合、熔铸外部世界。意象就是画家意识中经过加工、组构、熔铸的外部世界,但它打有生命体验的烙印,也映照出创作主体的人生境界。心象重彩山水恰恰体现出中国体验哲学的特征。
“诗情缘境发”(皎然),江爱松笔下的山川景物,赋有浓重的诗情色彩,富有诗性特征,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缘境而兴发的。意象由造化神奇所感发,由富于想象、幻想力的艺术心灵所构造。心象重彩山水者心灵所构造的艺术世界也,于天地之外别构灵奇也。
象由心生,心生万象。但心中之象,却来源于单个或多个视象,经过艺术想象的组构、熔铸,创生出艺术意象,再提升到虚灵的艺术境界。虽然心象是艺术意境的原初胚胎,但是艺术创作还要能由心象提升到意境的创造力。这是个由外而内、不断升华的艺术创造过程,也是个由实而虚的超越过程。江爱松的优秀之作,大抵都经由过这种抟实为虚的诗化过程。他的境是心象的升华,是他独特的自我体验世界的形象展现。
四季同春(四条屏)
传统艺术讲究象外求象,境生象外。诚如梅尧臣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讲诗歌创作立象要鲜明,并能于象外求意蕴。江爱松以丹青代清吟的艺术追求,使他的山水富有色彩形象之外的韵致。
江爱松的心象重彩山水创作,追求在抒情中蕴含哲理性。他的《山河颂》就具有这种美学特征。这幅画不但形式语言很有特色,而且绘画意境也寄托遥深。画面处理中景主峰峻厚,先勾轮廓,再施墨点,用米家法;然后在墨点上赋彩,又借鉴后印象派之点彩法,色彩既有光感又变化入微,把观者引进山体凝重深厚、龙脉绵延、内蕴幽深的大自然之中。远景向纵深推宕,以浓淡墨色变化衬出重岭层叠、云烟明灭的景深环境。画面严整,浑然一体,虽只取大自然的片段,然而却有气脉涌动,阴阳蒸陶,乾坤广阔,造化永恒之感。近景长松葱郁,水似平镜,渔舟泊岸。惟群鸥的低回翻飞和由深谷蜿蜒而下的九曲悬泉,给人以动感,似乎打破了这无边的宁静。其实不然,恰恰形成“蝉躁林逾静”效应,一切都笼罩在更加深沉的静穆之中,给人以当下即永恒的超然静思。这幅画画得大气稳重,象外有致,实属画家难得的精品佳构。
他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画得气象恢宏,有气吞山河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章法结构颇具匠心,画家利用对角线运动所产生的强势心理张力,在画面构成的视觉中心,组织左右对角线的水流动力冲突,激起如云似烟的壮观水雾景象。在大构架的基础上,又妙用对比语言,左上角精描细画出高低错落、万壑争流的造化奇观,右上角又绘出洪涛汹涌、气吞万里的磅礴气概。画家把巨细、刚柔、浓淡、干湿、黑白、虚实、疏密,以及墨色和金云母色的或强或弱的对比因素,构成精神内蕴丰富,具有阳刚之美,富于艺术魅力的画图。面对这壮丽的画图,不禁产生“天有大美而不言”的喟叹!
江爱松画风以谨严细腻为特征,他爱画山乡美景,水乡渔歌,而且有像《渔舟唱晚》那样的精彩之作。但他也爱画极富浪漫气质,具有幻想色彩的人间仙境。诸如:《东海仙都》、《金峰玉顶》、《春风无形绿万壑碧水有意伴千山》、《武夷秋曲》等,这些作品有一些共性特征:追求理想美,在表现人间现实之境时,或浓或淡的融入桃花源情怀,让人感到这些人间生活美境似乎从天而落,清新、空灵、纯净、明澈、和平,水透明、山秀丽、树青翠,云呈祥瑞之态、山由金色铸就辉煌,有天国情韵。天国者,沉醉、逸兴之谓也。不但可游可居,而且是诗意的栖居。画家巧妙地把青绿山水、金碧山水的形式元素化用到他的人间仙境中,更从形式语言中化出绮丽梦幻情调。我把江爱松的这些作品看做是,中国人民正在追求实现的无污染的绿水青山之梦,是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真挚大爱的艺术呈现。
江爱松的山水创作思想,从儒释道哲学中汲取“和”的观念,亲和万物,友善自然,与天地同体,与万物齐一,“民吾同胞,物无与也”。他的创作以和谐自然,温慰人生为主调。在他笔下少有险怪奇诡,而多是悠然平和。春山淡冶可人,秋山明净爽人,夏山浓荫宜人,冬山冰清洁人。画境“虽有人作”但又“宛自天开”,自然清新。泉流如注,溪水脉脉,弹奏天乐。乱点丹砂,秋林欲燃,陶然尽醉。郁郁神秀,鹤飞峡谷,悠然畅神。文人写意画以水墨为尚,江爱松追求墨色辉映,以笔墨丹青抒写性情。他力求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相得益彰。他用色讲调式,注重诸色之间的呼应、对比、和谐,于微妙玲珑中醉吟山川。
江爱松性情平和,爱深思,薄名利,常能漠然自处。静生慧,他感知自然细腻,探幽发微,内心之波澜,或倏然间之奇思异想,情不自已,丹青以张,流露笔端。他的画绝无剑拔弩张,浮躁喧嚣之弊,更多的是风轻云淡,行云流水之美。他怀抱清旷,丘壑自然不落套路,章法结构奇而能安,彩墨交融秀而能厚,云蒸霞蔚之趣,奇峰幽泉之美,野逸、清净、宜人。为饱受声、光、电、气污染而精神困顿的现代人创造出安顿生命的精神港湾。流露出画家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
江爱松已近古稀之年,但却有老骥伏枥之志。他还在不断探索、完善自己的创作。我建言他继续发扬优势,但在有些繁密之体的作品中,似可适度做些减法,以为无笔墨处留下更多的灵气往来的空间。
夏硕琦:(1935.—)河南原阳人。擅长美术评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66年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历任《美术》杂志社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编审。曾参与策划纪念黄遵宪先生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展览、中国画、油画精品大展、庆香港回归中国画精品展、主编有《当代中国女画家作品集》、《当代中国画家精品集》、《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展览作品》、《中国艺术大展、主题性创作卷》等大型画集。出版有《论当代画家》等。现任文化部大展艺术总监;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当代艺术,艺术史。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当代艺术类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