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中国美术馆迎来了年度大展——“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该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自7月27日开展以来,引发了观众的参观热潮。据悉,开展前三天的观众量就已经超过了1.2万人次。周末时,中国美术馆门前更是早早就排起近百米的长队。
40年温情记忆引共鸣
之所以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是因为画家们以热情书写时代、书写人民,用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深度、情感态度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得展览极具感染力。此次展出的265件优秀美术作品,分为“春潮澎湃”“激流勇进”“扬帆逐梦”三大篇章,分布在中国美术馆一层的全部展厅,一幕幕回放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历程:有反映国家领导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兴盛、人民幸福呕心沥血工作,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的美术作品,如《改革再出发》《习近平在湖北》《邓小平》《先行一步》《早春》《巡堤》《出征》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也有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重要事件的作品,如反映蛇口工业区启动建设的油画《第一爆——献给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设者们》、表现股票发行的版画《潮——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发行》、呈现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中国画《擎天巨臂——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等,这些作品犹如奏响了激荡人心的凯歌,令人心潮澎湃……
“你知道吗?爸爸读大学的时候坐的还是绿皮火车,它远没有高铁那么快、那么舒服,所以你们很幸福!”一名观众驻足在作品《四十年的温度》前,向9岁的女儿讲述。《四十年的温度》是由画家王绍强创作的,他以40个方格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在每一个方格中以工笔水墨的方法描画当年最有记忆点的一个物体。从1978年的土地承包契约,到1982年的三鲜伊面;从1990年内地第一家麦当劳,到1999年腾讯QQ诞生,再到2017年C919国产大飞机试飞成功……这种类似纪录片式的记录,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共鸣。
适逢暑假,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一同来观展,有的家长还备好彩笔和白纸,让孩子在展品前临摹。除了有“小画童”,还有不少白发老人。年过八旬的观众唐先生是一家五口前来观展,他对年轻画家王永的作品《打工者》印象深刻。因为他的小儿子也曾是这批“南下大军”中的一员,十年前下海创业,如今已经在广州扎了根,并且事业有成。“改革开放带来了今天的好生活,我们深有感触。”他说。
感时代之变 领潮流之先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美术也得风气之先,走变革之路,领时代之新。因此,广东作为主体与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共同举办此次全国美展,有大约2/3的参展作品是来自广东艺术家或以广东为题材的作品。
其中一件是雕塑家潘鹤的作品《开荒牛》。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批准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潘鹤应邀为深圳市委大院设计一尊雕塑。潘鹤回忆说,《开荒牛》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他在深圳马路上看到的景象,拖拉机、推土机在灰尘滚滚中,一次次地把砖头、木头拉走,他感受到了极大的视觉冲击,之后就创作了《开荒牛》。
“象征深圳精神的‘开荒牛’就是本次展览的缘起。”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院院长李劲堃介绍,此次展览在“春潮澎湃”板块中还特别选取了岭南画派代表画家关山月、黎雄才等在改革开放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如《龙羊峡》是关山月重访龙羊峡水电站工地后于1979年创作而成,画中天堑长峡、江水奔流,崖不见顶却有万钧之势,取景造势上独具匠心,只取峡口一处细致刻画,笔墨意味也融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成为时代变迁的写照。而黎雄才的作品《万古长青》,则印记了老一辈艺术家在改革开放年代所焕发的蓬勃生命力。上世纪80年代,黎雄才重拾画笔,这位“新国画”改革者已七旬高龄,他全然投身巨幅山水的创作中,开创了“黎家山水”的范式。“也许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会感觉比较普通,觉得这不就是山水画吗?但在当时这些老艺术家是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在艺术上开风气之先,用中国画来表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新貌,让人心生感动。” 李劲堃说。
艺术家用画笔来记录历史、记录时代,在此次展览中比比皆是。《第一爆——献给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设者们》是画家陈树东于2010年创作的,作品反映的是蛇口工业区在1979年破土动工的场景,蛇口第一爆是当时的重要事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腾空而起的烟尘占据了画面的主体空间,浓烈的红与黑,既写实又有象征意味,画面语言的强度和题材内容相贴切,艺术语言上将西方油画技巧与中国借景抒情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视觉习惯。
1983年7月8日,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潮——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发行》便是以丝网版画的方式,以报纸作为时间符号,以人群作为空间符号,通过两者的有机整合,还原了历史细节,再现当时激动人心的时刻。作品通过深刻的题材和新颖而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定格了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经济创新之举,揭示了深圳敢为人先的实干精神。
改革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艺术记录时代,同时,时代也选择那些风格特征强烈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展览中,广东一大批接地气、手法多样的艺术作品向我们展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认为,40年来,广东美术发展的道路就是对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
为表现新时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广州生活了近40年的画家张弘选择了以地铁为素材。地铁是给人带来最切身实惠的改革开放成果,它解决了市民的出行问题,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地铁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画面中除了白领也有老人,以及外卖小哥,我想通过每个人的神情变化来体现这座城市。”张弘认为,如何通过传统绘画技法来表达现代生活是自己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一站:珠江新城》是一幅当代都市水墨人物画,创作中我更注重笔墨的现代性。比如,在这幅作品背景的车厢,有意识地平面化处理,强调其装饰性,并且大面积直线条的运用,这些都有别于以往我们看到的农村题材惯用的处理手法。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主要以没骨表现手法为主,但也在一些关键的部位与重要的节点上有意识添加了线条,使画面更为丰富。”张弘说。
“广交会是属于广东的特有题材,身为广东画家,结合自己的创作特长画好这一题材,责无旁贷。”在画家陈川看来,开放、包容、创新、交融、活力等都是广交会的关键词。他采用传统的勾皴染技法,以不同深浅的墨色以及留白的方式,巧妙勾勒出广交会展馆的主体,具有“古典情怀现代意识”的风格。他在画面中努力营造中国画在表现当下风景面貌和精神时的生动性;同时又借用西方现代美术流行的拼贴理念,表现印象式和意识流的感觉。画面实现了对广交会从场馆外观到内涵的延伸拓展,表现出一种融合、开拓和创新的时代气息,堪为时代发展的剪影。
在中国美术馆圆厅中还呈现了60米长卷《珠江胜景》,全卷分为三部分,上卷为方土团队创作的《珠江峦脉》,中卷为许钦松团队创作的《云涌珠江》,下卷为李劲堃团队创作的《盛世珠江》。每一段都各有风格,相对独立又相互连贯。
其中,《盛世珠江》重点描绘珠江穿越广州的图景。如何用传统国画表现现代城市面貌,是创作团队首先需要解决的课题。“如果原有的表现方式不能贴切地表现新时代、新环境、新气息,就说明过时了。因此,这张画一改过去传统山水画以景带小面积建筑的构图方式,全卷开篇即以新城市、新样式去铺开,力求在表现现代城市题材中,用一种全新的国画语言来表现。”李劲堃介绍,该创作团队基本都是“80后”,创作过程中大家分工协作,使用勾、皴、点、染、积为主要的绘画手段,运用综合的美术知识进行绘画语言重新的组构,是年轻艺术家群策群力的智慧呈现。
展厅中,有讴歌时代巨变的宏大叙事,也有切入日常生活的真切描述,在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前所未见的丰富性,尤其是年轻艺术家的创造潜能与探索精神令人赞叹。“这些作品再次证明笔墨当随时代,改革开放激发了文化创新的活力,贴近现实、关注生活、服务人民的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吴为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