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起,陕西省文物局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共同商议举办的“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将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以周、秦、汉、唐历朝精品文物为基础(兼及唐以前其他历史时期),精选300余件文物参展,一级文物达189组件。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布的展品名录看,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西周早期何尊、秦始皇帝陵跪射俑、唐代鎏金铁芯铜龙等皆将展出。
何尊,西周早期(成王或康王),约公元前1043年-前996年,青铜,宝鸡市贾村镇征集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而呈现出的多元样态,是世界诸文明体系长期交融互织的结果。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因素的过程中,通过能动地自我调适与自我创新,描绘出一种未曾中断且绵延至今的灿烂图景。
古代中国,从有史、物可徵的夏(距今约4000-3600年)开始,迄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间产生了周、秦、汉、唐等几个最为重要和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朝代。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前256年),上承夏商,下开秦汉,以“制礼作乐”确立中华礼乐文明的典范,使“礼制”成为嗣后历代王朝政治与文化的基石;秦(公元前221-前207年)统一六国,开创中央集权的帝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设郡立县、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确立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传统;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推尊儒术,有效统治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多元而繁荣,不仅国力盛极一时,更在多个方面为后世中国奠定基础;唐(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代,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中外交流空前频繁和深入,与汉代并称“汉唐盛世”,流传至今丰富的文献和精美的文物,足以引发国人无尽的怀想和追慕。
跪射俑,秦(公元前221-前207年),陶,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上述诸王朝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政治中心均长期建立于今陕西省境内的关中地带。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古称长安,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十多个王朝在此及其周边建都,历时长约1100年,是中国古都之首。近代以来,陕西省境内出土了大量古代珍贵文物,彰显出该省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令人惊叹的作用。这些文物作为现身说法的实物证据,无疑是最能激发我们文化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此次展览中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的“何尊”是一件典型的酒铜器代表。尊内铸有122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
1975年,该件青铜器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发现铭文并命名为“何尊”。
“何尊”铭文拓本 网络图
另一件198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茂陵一座陪葬墓的西汉鎏金银铜竹节熏炉也备受瞩目,这件熏炉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铜质地,通体鎏金鎏银。整件熏炉被分为三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从同时出土的“阳信家”刻铭的铜器分析,加之历史文献的记载,得知这件熏炉原在未央宫,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
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这件竹节熏炉的炉盖形似多层山峦,云雾缥缈,再加以金银勾勒,宛如一副秀美的山景。青烟袅袅飘出,缭绕炉体,造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的海上“博山”。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
鎏金银铜竹节熏炉,西汉(公元前138年),1981年兴平市豆马村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茂陵东侧1号无名冢1号丛葬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同样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鎏金铁芯铜龙,因为暑期《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而让公众分外眼熟,这件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场坡的铁质铜龙,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从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
鎏金铁芯铜龙,唐(公元7-8世纪),铜、铁,1975年西安市南草场坡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些只是此次展览的冰山一脚,“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将分为“民之初生”“创制垂法” “大国崛起” “皇帝临位”“天子居中”“多元融汇”“天衢盛世”7个部分,展期为99天,持续至12月17日,寓意“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和“九九大运,与天终始”。
附:各单元精华展品
第一单元 民之初生
人面形陶器残片,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3500-前3000年), 陶,2004年高陵杨官寨遗址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