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 《绍兴戏台》 李咏森
34×51.3cm 1961年
展览前言
19世纪末,水彩画自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种,长期以来以其赋彩清新、韵味独特而深受喜爱。水与色的混合晕染成韵味生动的效果,营造出通透清新的画面氛围,同时也赋予了水彩画以表现力和生命力。由于其绘画材料的特性与中国画相似,在几代艺术家的长期实践探索下,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东方韵味,形成了具有鲜明本土化特点的面貌。及至当下,水彩画在题材和形式上日益丰富,表现力不断得到延伸和拓展,呈现出更多元化的格局。为回顾这段流淌与凝固的水色记忆,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馆藏水彩画专题展,展示一个多世纪以来水彩画的变迁。
江苏省美术馆收藏的水彩画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其作者涵盖了王少陵、李咏森、李剑晨、庞薰琹、黄觉寺、阳太阳、杨云龙、崔豫章等早期水彩画家,以及众多仍活跃在当下的中青年艺术家,此次展览从他们的作品中精选出100余幅,勾勒中国水彩画发展与变迁的轨迹。早期的水彩画先驱将西洋水彩画的技法融合中国画的元素,开辟了一条民族特色浓郁的中国水彩画之路;经过数十年的成长、发展,中国的水彩画创作在技法上日臻成熟,同时从主要作为写生练习和搜集素材的手段转为独立的架上绘画,从只有小幅的抒情小品到有了相对大尺幅的主题创作,从偏重静物风景的对象摹写到注重人物和时代的深入刻划,水彩画家在学习、借鉴、融合民族传统,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探索上作出了长足的努力。当下,新材料、新媒介的出现为水彩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如何在技法、内容、观念等多个层面进一步拓展,在保留水彩画自身特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东方意蕴,同时渗透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与元素,是当代水彩画在创作中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江苏省美术馆关注于对馆藏作品的整理研究,并以点带面,学术性地探讨其中发展的规律,带动江苏乃至中国水彩画的脉络梳理。此次展览通过对馆藏水彩画的回顾与展示,不仅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勾勒出水彩画在中国嬗变和发展的轨迹,更以不同作者的艺术观念、表达方式和审美取向,较为立体地呈现了中国水彩画的基本面貌。既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也对拓展水彩画的当代视野和艺术语汇颇有裨益。
水彩 《村头》 黄觉寺
32.3×25cm 1958年
水彩 《北海九龙壁》 梁蕴才
54.5×39cm 1979年
水彩 《江水悠悠》 古元
38.3×52.5cm 1987年
水彩 《情牵青峰》 李哀
32.6×49cm 1982年
水彩 《松》 庞薰琹
40.7×44cm 1947年
贵州民族学院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贵阳学院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武汉大学
黄石理工学院
贵州财经学院
安顺学院
湖北大学
荆楚理工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琼州学院
铜仁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海南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贵州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三峡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