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备受瞩目的各大美院毕业作品展在今年不得不借助网络,在“云端”开启。也有部分学校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采用了线上与线下同步的毕业展形式。如“灼灼其华——天津美术学院2020毕业季”自5月27日启动,采取了毕业作品线下展览与线上展览相结合、多种展览方式并举的措施。其中,线下展览分为8个场次展示3000余件毕业作品,而线上展览将于6月17日开启,展示遴选出的230余件优秀作品。此外,据中国美术学院工作人员透露,中国美术学院2020毕业季活动将于6月28日正式启动,以“共同生活”为主题,线上线下联动开展。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是近期艺术界一道别样的风景。看到这些精心创作的作品,每个人都会受到感动和震撼。这些才华横溢、放飞梦想的作品,昭示着学子们对艺术本身的真诚和执着。
在今年各大美术院校纷纷将线下毕业展移至线上后,中国美术学院在筹划完线上毕业展览后,仍将在6月28日推出线下展览,线下展期为6月28日-7月4日。据悉,今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本科生1768人,硕士生449人,博士生66人。
中国美术学院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宣布推出线下毕业展览的美术院校。今年“中国美院2020毕业季”与“浙江音乐学院2020毕业演出”共同组成第二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主题为“共同生活”。
2020,人类正处于全球性的多重危机之中。尽管这个时代有着无与伦比的科技成就,我们却依旧孤独、困惑与迷茫。网络时代的彼此隔绝与疏远也许是原因之一。在漫长的隔离之后,我们渴望共同生活;在网络生存的自我隔离中,我们需要重新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共同生活,是一群人无所畏惧地在一起。共同生活,更是万物共生,属类平等,感天地,敬苍生,察鸟兽之友爱,晓自然之法则,在共通性与共同性中,不逾矩地发展与生活。
于是,就有“共同生活”这一主题。对于“共同生活”这一主题,中国美院官方如此解释道:“共同生活”包涵两重意味:作为群类的“共”,以及人之为人的“同”。人类之赓续,在于其“乐群”与“共在”。蛮荒时代,人类以群居抵御洪水猛兽,凭借共在自我保存、繁衍生息。文明时代,人类彼此联合探索未知,在群智共享中自我发展、含弘光大。而人类之共在,在于有“同”且能“同”。共在依托相同之血亲、地缘、国家与文化,因之团结凝聚;共在之人亦能存异而求同,超越地域种族之别而生同情同理之心。“共同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也是文明的起点和目的。
然而,今天的我们,却都是微信启动页面那颗孤独星球上的孩子。在社交媒体/自媒体的现实中,人们心甘情愿地自我隔绝于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在屏幕的自恋与自我唆麻中喂养着虚幻的数字景观。在自媒体的舞台上,五光十色,众声喧哗,自我的演出永不谢幕,自我的精神内核却日益稀薄。
万物互联,而众生孤独。没有人可以独活于世,但也没有人可以没有自己的空间。罗兰·巴特曾在其《如何共同生活》一书中写下,“找到和调整个人于世界的临界距离,是我们一生的议题。超出或是小于这个距离,都会产生危机。”
共同生活,是身处社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议题。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更是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共同生活的力量。
今年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各学院有各自的分主题: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分主题为“跬步·高远”;绘画艺术学院分主题为“无别离”;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分主题为“视差之见”;跨媒体艺术学院分主题为“折叠领域”;艺术人文学院分主题为“无墙的学园”;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分主题为“生活力3.0”;设计艺术学院分主题为“危机设计”;建筑艺术学院分主题为“疫情下的多样性实验”;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分主题为“同心共影”;手工艺术学院分主题为“观·手艺”;上海设计学院分主题为“有序·无序”;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分主题为“真实的未来”;国际教育学院分主题为“没办法 找办法”;视觉中国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专业基础教学部+附中分主题为“我和我们”。
“共同生活”中国美术学院推出该主题的线下展,也注定会引发全校师生和社会的内省与思考。
在六月的尾巴,在仲夏的前奏,不如共同去杭州,共同看一场主题为共同生活的线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