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瓷画中有一图案,画的主体是一位在户外踽踽独行的美女(图1、图2)。这位美女双手端在胸前,步履拘谨,让观画者不禁升起怜香惜玉之心。这位美女是谁?她正在干什么?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更深层的话题是瓷画为什么要选她入画?
图2
图3
先来看画中美女是谁的问题。她的身份,画面中其实是有交代的。请注意人物背景中的一株大柳树,我们认为,她应该是“章台柳氏”。“章台柳氏”简称“章台柳”,唐代名姬。
要知道画中的“章台柳氏”正在干什么,就得对这个人物的相关故事有所了解。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她的身世。
“章台柳氏”最早是唐代许尧佐传奇小说《柳氏传》中的人物,小说收在《太平广记》485卷。《柳氏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天宝年间,书生韩翃颇有诗才,他初到长安时怀才不遇,穷得厉害。有李生很有钱也很爱才,对韩翃非常友善。李生家有一位歌姬名柳氏,非常漂亮,她认为韩翃是个人才,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属意于韩翃。李生得知两人有情有意,就在一次宴席上将柳氏送给韩翃,并资助韩翃三十万钱供他料理家事。韩、柳二人郎才女貌两情相悦,自是欢喜万分。第二年,韩翃考中进士,柳氏劝其回家乡省亲光宗耀祖。于是韩翃回老家清池去看望父母。不料此时爆发安史之乱,二人被迫离散。柳氏担心受辱,就“剪发毁形”,寄居于法灵寺。淄清平卢节度使侯希逸素慕韩翃文才,聘他为府中书记。
安史之乱平定后,韩翃托人到长安城里寻找柳氏。他用丝绸做了一只小袋子,装了些碎金,并在袋上题了一首诗:“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诗中“章台”是长安一条街的名字,“章台柳”指“柳氏”。诗意是婉转地探问柳氏:“柳氏啊柳氏,你如今还好吗?即使人还好,恐怕也已经嫁为他人之妇了吧?”
柳氏接到金袋,呜咽不已,周围的人也很伤感。柳氏回了韩翃一首诗:“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诗意是:“杨柳春天里开得很好,但恨年年都要离别。现在秋天到了,柳叶黄了,即使你来恐怕也不愿意折柳枝了。”
不久,有一位刚立下战功的大唐蕃将沙吒利,私下听说柳氏姿色非凡,就将她抢回家养了起来。再后来,侯希逸进京出任尚书省左仆射(相当于宰相),韩翃也随之回到长安。得知柳氏被沙吒利所掠,韩翃“叹想不已”。有一次在街头,韩翃与乘牛车的柳氏相遇了。柳氏告诉韩翃,自己已经失身于沙吒利,又约韩翃次日清晨再见一面。次日见面时,柳氏送给韩翃一只装满香膏的玉盒,以为永诀的纪念。看着柳氏挥手离去的身影,韩翃痛苦万分。
正在此时,有几位淄青将领到一家酒楼饮酒作乐,派人来请韩翃参加。酒宴上,韩翃失魂落魄的模样引起众将关注,韩翃不得已,只好把自己与柳氏的事告诉大家。座中有一位叫许俊的将军,足智多谋力大无穷,起身对韩翃说:“你给柳氏写几个字,我马上把她带来归还给你。”将信将疑的韩翃写了一封信,许俊穿上战袍,带上一名骑兵,直奔沙吒利的府第。等沙吒利出门走远后,许俊叫开将军府第的门,对仆人们说:“将军生了急病,让我来请夫人。”见到柳氏后,许俊拿出韩翃的信给她看,然后带着她上马绝尘而去。回到酒楼,众将惊叹不已,柳氏与韩翃“执手涕泣”。
当时沙吒利正因战功受到皇上宠信,抢了他的爱妾这还得了?韩翃、许俊怕引来大祸,只好将事情的原委告知侯希逸。侯希逸大惊,但部下闯的祸总得他来收拾,于是写状子向皇上报告此事的来龙去脉,听候皇上处理。不久,皇上颁下诏书:“柳氏宜还韩翃,沙吒利赐钱二百万。”这样就使整个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
了解了“章台柳氏”的传奇故事,再来看瓷画我们就能较好地理解其中的画意。“柳氏”的身前身后是两处用栏杆围着的花园,一处花园有一株柳树,另一处花园有一座假山。花园表示那里面是权贵富豪人家;柳氏在两处花园之间行走,则是她一生命运辗转流离、悲欢离合的象征。柳氏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行走时就不由地流露出担惊受怕、谨小慎微的模样了。
那么,将“章台柳氏”的故事选为瓷画题材,又是什么原因呢?从图3看瓷画的底部,中央有一个外带两个方框的“福”字。这种底款据熊寥、熊微编著的《中国历代陶瓷款识大典》判断,是景泰至天顺年间(1450-1464)使用的款识。所以说,瓷画《章台柳氏图》应是明代中期的产物。
明代中期,中国社会进入稳定繁荣的历史阶段。民众的生存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于是民间出现了一股享乐的风气,这表现在戏曲、小说、诗歌、绘画等文艺创作中,就形成了一大批描绘历代美女故事的作品。当然,这种类型的作品并非单纯的追求低级趣味,里面也寓含着许多传统伦理道德的鼓吹和真善美观念的揄扬。美女故事成了茶余饭后最好的谈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明代中期的瓷画也不例外,涌现出王昭君、杨贵妃、崔莺莺、王瑞兰,以及其他一大批不知名仕女的形象。
瓷器盘、碗上的《章台柳氏图》,虽谈不上是什么名家杰作,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它们对一个时代审美观念的演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后世相关主题的文艺创作也有重要影响。嘉靖、万历时期出现了一批以“章台柳”为题材的戏曲作品,如梅鼎祚的《玉合记》、张四维的《章台柳》、吴大震的《练囊记》等,可能多少都受到了瓷画《章台柳氏图》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