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下午,“艺术与生存-王馨曼艺术作品展”在云南美术馆开幕。
以保护动物为主题的生命与共存—王馨曼艺术作品展在云南美术馆举行,凝结着王馨曼“善待动物、保护动物、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美好信念的60幅画作、4件装置艺术和2件大众参与式艺术作品亮相在云南美术馆一楼一厅,展出时间9月19日开始至10月15日。
顾问:陈勋儒 (原云南省副省长、原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总策划:罗江 云南省文联副主席 云南省美协 主席 云南画院 院长 云南美术馆 馆长
策展人:王春辰 中央美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
学术研讨会主持:王春辰 教授
学术研讨会嘉宾:高岭教授、陈小沣主编
来自云南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云南省绿色发展基金会、中促会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长青野生动物基金会、798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领导、专家学者与上百名观众出席了开幕式。
画展开幕式上,原省政府副省长、原省政协副主席陈勋儒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保护环境十分重要,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我们要通过王馨曼的艺术作品展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美协主席 、云南画院院长、云南美术馆馆长罗江,策展人中央美院王春辰教授对本次画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画展的现实意义给予充分肯定。
策展人、学术主持王春辰教授主持了学术研讨会,学术嘉宾高岭教授、陈小沣主编、贺昆副主席、包朝阳副主席、自开春处长、管郁达教授、屠维能副主席、洪海波院长、高翔教授、董雪莹博士、赵星垣博士等与艺术家王馨曼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并对”生命与共存-王馨曼艺术作品展“给予了的高度评价并对艺术家今后创作给予了肯定、鼓励与期待。
研讨会录音部分整理记录:
王春辰:王馨曼艺术道路的期待、与肯定。疫情之后我们回到艺术的状态、艺术的现场。馨曼选择的主题是关爱动物保护自然,但又超越了动物这个主题,用这样一个题材她思考了很多。扩大了思考的领域。不仅仅是只考虑绘画的、艺术创作的本体论,或形式、审美论的。今天,对于艺术的需求和判断比以往更多,对于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功能和我们现在的社会密切相关和更高,艺术家不应该只停留在工作室,满足一个自我消费,自我欣赏。王馨曼作品与整个社会的互动看得出,她有很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个社会需要从多方面角度开启的优秀艺术家。
策展人学术主持: 王春辰 教授策展人学术主持: 王春辰 教授
管郁达:王馨曼作品主题是关注环保和保护动物。作为一个艺术家超出了她专业范畴的关注。艺术家的发现需要一个别样(外来目光)的眼光。馨曼关注的主题是一个文明的基本问题,提出问题让我们反思和警觉。馨曼的创作与她的眼界有关,到过世界各地访学后又回到家乡云南。馨曼的作品带给我们重新看待生命、看待动物。我今天特别感动,看到有很多小朋友临摹馨曼的画。王馨曼的作品与儿童视角有同构关系,这个我觉得非常难得。作为一个接受过艺术学院附中、艺术学院这样专业训练的艺术家又在大学做老师,还保有这样的童心,作为同事,就这一点我要向你表示致敬因为你还保有这样的童心,还保有发现的能力。孩子如此喜欢你的作品,艺术就是人类的童年。馨曼的这次作品展提出了很多让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贺昆:王馨曼的个展我仅仅以一个朋友的姿态到场祝贺。然而当我走入展厅看到挂在墙上大大小小的作品时,我有些吃惊,这些作品的艺术水平改变了我之前对馨曼的认识,这些作品才是她的艺术,她的水准,一个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是随心而呈现的,反之,违心而画是不可能出好的作品。馨曼的这些作品从画风及画面结构的塑造,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她是一个十分成熟的艺术家,因为她的作品是书写“的方式完成的,随性随意,率真、准确地塑造物象,作品的呈现可以反映出艺术家的休养和艺术家的性格。从馨曼的作品呈现的艺术气质看,她是一个无
地域性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很当代,有强烈的空间张驰。她关注环保,关爱动物,这也充分体现一个艺术家的良知。今天她的个展不仅展示了她的艺术才情,也是对社会环保事业的呼吁。为馨曼点赞为她的作品和她的行为。最后希望馨曼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能把云南的动植物类的题材作为表现的其中,云南有丰富多样的环保类选项,非常值得关注。谢谢馨曼的邀请,祝贺展览成功。
高岭:王馨曼今天的展览同时有2个展览,一个是她的个展一个是她教的孩子的展览与现场活动,学生现场画画大家都很快乐。体现了大家对泛美术的渴望和需求,参与感在民间是涌动的、普片的。我们的大牌艺术家没有做这样互动的、推广的、普及的艺术展览。大部分艺术家的艺术是自我的、个性的、个人的。王馨曼的作品展满足了广大人民对美术的渴望。王馨曼的展览是非常有意义的。王馨曼这样互动的展览方式在云南是第一个。王馨曼的作品主题关于生态这方面都非常好,是人类当下共同的主题,是超越、意识形态、种族、宗教信仰,人类共同家园的主题。人类作为类存在的根源条件的一种关联,是现在国际上优秀艺术家关注的东西。
陈小沣:这个展览虽然是在云南但这样的展览质量和场景和北京是同频的。我说一下对王馨曼展览的三个印象,用三个关键词。三个对展览的有效性,从展览的有效性;1- 主要来看展览来的人是否关键 是否能互动,今天来了这么多大咖这么多互动的人群。2- 展示内容能不能有质量,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共同的话题、共鸣。王馨曼的展览在这样的特殊时间节点,疫情之后,给我们对生命的内在的思考,馨曼的展览促使我们再思考,内容方面是非常有效。3-传播性有效,展览有这么多人参加,是一个巨大的传播现场。现场大概有五百多个嘉宾,展览期间还有很多人会来,拍照在朋友圈传播,展览的量级会象蝴蝶翅膀一样震动的一种艺术能量。艺术是可以创越时空的,就像馨曼作品画面中的量子力学符号、东巴文一千多年的文字都是大众会传播。馨曼有一副让大众参与完成的作品,这是一种开放的作品应该讨论的东西,艺术家的作品不再是个人的作品,应该更有公共性、延展性,让它有意义再生的可能性。馨曼选择了全球性的路径这是一个非常自信的选择。她在这个生态艺术环境艺术里画面做的非常饱满,展览做的非常极致,馨曼这样的艺术家是中国艺术很好的一个案例,她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
包朝阳:1、大多数艺术家的创作相对自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多,但王馨曼的作品呈现了她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关注,2、王馨曼创作主题正是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紧扣时代脉搏、是艺术家责任的体现。
屠维能:观看双博士王馨曼的“生命与共存-王馨曼艺术作品展“是对生命共同体的反思与表达,启示人类与自然万物的相生相融,相依为命。警示人类在自然万物中要有敬畏感、要善待一切,而不是因为功利相互残杀,毁坏自然。王馨曼的作品表达方式,有童心的自然而然,不同符号的暗示,不同语言的穿插,迁想妙得。把自己的感受与生灵的无声呐喊化为艺术的使命,爱的芬芳,情的涌动。她的作品让我想起费孝通的一句话”艺术将走出殿堂,走向千人万众。
高翔:首先祝贺馨曼展览成功。刚才听了几位评论家、专家对馨曼的展览的看法,我非常同意,大家从他绘画艺术主题、公共艺术的延展性的角度说了很多。我获得很多启发。作为艺术家我对她作品的艺术形式、绘画手法更关注。地域性的审美趣味性和特点,艺术作品的差异性很重要这是艺术生命价值所在,馨曼的绘画在这个方面的追求和我是相似的。馨曼的艺术作品的探索非常有价值,她既有国际视野也有地域性的审美趣味追求,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有一种可看可读可感的东西。最后,祝贺馨曼展览成功。
董雪莹:“生命与共存-王馨曼艺术作品展”,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精彩的案例,即如何处理精英美术与大众的关系。美术馆作为一个与大众审美联系为其基本职能的互动场域,应当将其功能置于更广的公共层面。从展览实践的角度来看,此次展览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赵星桓:从艺术语言来看,王馨曼这次展览中的作品综合了具象绘画、抽象绘画与抽象符号的表达方式,总的来看倾向于狭义的“符号化”创作而非情景再现;部分作品汲取了云南古代岩画的意象,也常运用纳西族东巴文字,颇富特色。她的作品语言有力,抒情意味强烈。如能在“符号化”创作中摆脱直白的意义表达,而使形象与符号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或隐喻意味,她的创作将更上一个台阶。
此次展览,王馨曼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呈现并提出环保问题的紧迫性,尝试通过大众参与的艺术方式寻求并尝试解决环保问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科学家预计,在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这次个展的作品主要围绕环保问题呈现四个系列。
1、北极熊系列——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失去栖息地导致饿死、淹死、成年北极熊残食小北极熊等问题,科学家断定20-40年内北极熊将在地球消失。
生命与共存-北极熊系列生命与共存-北极熊系列
2、天空系列——信天翁等鸟类在迁徙、飞翔途中误食人类随手丢弃的各种塑料垃圾导致不能消化而死亡。
3、海洋系列——白色污染,通过洋流、全球各海域的鲨鱼、鲸鱼、海豚、海龟等误食人类随手丢弃的塑料垃圾,被夺去生命。每年有一百多万动物因为误食塑料垃圾死亡。
4、丛林系列——通过表现生活在森林里的野生动物正在面临的生存危机、觅食困难、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全球环境保护问题的危机呈现出来。装置艺术系列-作品四件:鲨鱼、鹳、鹿、北极熊,使用废旧回收的塑料制品等制作的动物装置通过动物生存状态岌岌可危,希望引起观看者对地球环境,对即将消失的生命的思考,疫情的出现是地球环境破坏问题的体现,多元化物种的大量急剧减少也是人类即将面临的更多危机的信号,人类应该引起重视。
这次作品展还有两件特别的作品,一件是大众参与性艺术作品(云南美术馆第一次互动体验式艺术展),参与者用艺术家准备好的白色、银色纸片签上自己的名字和寄语贴在北极熊站立的一小冰块上,大家一起把冰块扩大,通过每个人的行为(参与视为一种承诺!)帮助北极熊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每天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塑料袋、塑料制品等)。
王馨曼通过艺术的多种方式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灵发声,通过一切艺术方式和艺术作品呼叫、呐喊,期望唤醒人们对每一个生命(特别是动物)的关心。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她希望通过此次环保主题的展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的行动中来。
生命与共存——写在王馨曼个展开幕之际
策展人/王春辰
如果说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新世纪,那么2020年则是这个新世纪的新纪元。它像一道门槛,让我们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之后,更加珍视和思索生命。生命不仅仅是一种存在,而是具有意义的一种价值,个体的人拥有这样的价值,这个星球的所有生命物也同样拥有。生命谓之为有意义的存在,是为着一种价值而存在,而生物的存在同样是更高价值的证明。这就是生命政治,也是生命美学。
王馨曼生长在中国云南,秉有高原特质的豪气意志,加以多年游学世界,以切己的生活体验,思考领悟着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保护认知、行动的紧迫,进而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反省。她以细腻的感受和入微的观察,将视野投向我们生存的蓝色星球,北极浮冰日渐消融,浮冰上赖以生存的北极熊日益艰难;浩瀚的深海里鲸鱼、海豚、海龟等海洋动物穿梭在各种残破渔网中,误食塑料垃圾;当我们仰望湛蓝的天空,看到那些迁徙鸟,常常误食白色垃圾,或者遭遇猎杀,……这种种生命地伤害,深深地刺伤、震撼着王馨曼,作为情感细腻的艺术家,她要把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感受化为艺术使命,不仅仅是表现它们,而是寄寓了深深的爱,她的画面能感受到她与动物内心的连接和替所有动物小生灵的呐喊。她追求的创作不单单是审美表现,更是她感怀的自然之生命,并通过架上、装置、大众参与、互动、体验艺术,甚至一切艺术家可以运用的方式和材料,立志以艺术之维去启发、唤醒、感动更多的人们投入到关爱生命、保护地球环境的行动中来。
作为艺术家,王馨曼更深知自己的画笔与行动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信念,心意向往,并为之深深感动,所以她画她为之倾心的大自然,她热爱的所有生命体,她的作品里浸透着古老与神秘,画面中除了动物作为主体更有意思的是量子力学的公式与几千年历史的东巴文的对比与对话,让人产生思索。她将大自然的生命化为她的艺术镜像,观之览之,无限崇敬。王馨曼也不断游走在远方的大自然里、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让自己包裹在神圣的生命体验里,因此,她创作了大众参与性装置艺术和综合材料艺术的动物生命形态,将空间与时间置于此刻此间,与她的装置艺术、绘画互为表现,有形有物,有感有触,这是难能可贵的综合艺术思考的存在状貌。她不仅通过艺术作品让大众观看、思考、体验,最难得的是通过大众参与性艺术作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她的艺术作品不仅在提出问题,同时也在尝试如何解决问题。
今日之世界,地球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所有物种共同的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命价值,社会价值的使命;建设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做为一名艺术家用自己手中的笔将内心中对生命的爱展示给世界,让世界体会到创作者内心的温暖,感悟生命美学的价值,参与到生命共同体的保护行列中,无不以生命关爱为宗旨,这是文明的最高法则,因此也成为艺术的宗旨,王馨曼也以此为使命,以艺术呵护生命,以真情热爱世界,以行动改善环境,让蓝天更蓝,让绿野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