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宋元时期青白瓷碗内壁
“北市白瓷”——江苏古陶瓷研究会叶伯瑜先生告诉我,朋友不久前发来两个图片,是一件宋元时期的青白瓷碗(图1),要求他读一下碗内的湿划文字(图2)。
图3 内底刻字
图2 宋元时期青白瓷碗外壁
图4 元代青白瓷六瓣碗
叶先生说,从字迹(图3)上看,第一个字像是“兆”,但从语法和常识来看,应该是“北”;究竟是“兆”,还是“北”,他犹豫了半天,最终,他认为是“北”;因为刻划这字的工匠既然把第四个字“瓷”写成“次”,他就也会把“北”字草写成“兆”字的模样。叶先生说,多年前,他翻看一本太平天国史料的书,看到一则当时之人写在墙上的标语,其中有一句“天兵家到,不欺子民”。书写者把“驾”写成了“家”!他当时就迷惑不解,从字迹来看,书写者有极好的书法水平,必然受过良好的教育,怎么会写错字呢?很久以后他才明白,很多民间书手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字写得却很好,但他们常会写错字、别字、异体字、俗写体字。而一些受过良好教育、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也常因疏忽写错字……何况一个窑工!
这只元代碗的造型基本上保持南宋的风貌,以敞口、弧壁碗示为常见。“北市白瓷”这个款,是当时的“北市”“白瓷”产品的广告,也是市场激烈竞争及某种因素的刺激下出现的标识。青白瓷,是宋元时期的独立瓷种,也是古代六大窑系之一环境下的产物。
所谓“青白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泛白,白里显青,具有胎腻洁白、透光见影、釉面莹润、色泽如玉等特征。它不像白瓷那样雅洁素净,也不像卵白瓷那样失透,牙白瓷那样洁白无瑕,更不同于青瓷那样以青色调为主。但青白瓷也有因焙烧过程中,火候的控制、氧化还原气氛掌握不当诸多因素,而使产品呈现米黄色。
青白瓷,始烧于五代或可能更早,有专业人士说,从五代末至元初,湖田窑只是众多窑口中较具实际影响力的一个,其生产出数量大,且瓷品精美、造型多样的各式青白瓷产品,广受青睐。后来,人们对于青白瓷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两宋时期,而真实情况是元初有不少窑口依旧在烧青白瓷,其中湖田窑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瓷窑。元代青白瓷有显著的文化与时代特征,除造型基本保留宋风外,还有许多创新,图4所示的这只六瓣碗就是一例。元代青白瓷注重装饰上的华丽与美观、恬静沉稳,这与工匠的审美情趣有关。
曾看过一个资料上介绍,元代青白瓷生产中心仍在江西景德镇。江西其他地区及福建、广东也都有生产。元代青白瓷的胎釉特征与宋代有所不同:瓷胎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胎土中氧化铝的含量增加,烧成温度更高,胎质更白,器物很少变形。釉为石灰碱釉,即在釉料中掺入适量的草木灰,使釉中含有碱金属钾和钠,同时降低氧化钙的含量。由于釉的黏度提高,不易流淌,烧成后釉面失透,光泽柔和,釉色比宋代略白,但不如宋影青的玉质感强烈。器物造型除碗、盘、瓶、炉、罐、枕外,还新出现了扁形执壶、葫芦形执壶、多穆壶、笔架山、动物形砚滴等。造型特点是厚重饱满,由于器物胎壁加厚,显得釉层较薄。元代青白瓷比较注重装饰,普遍采用印花、刻花、划花技法,其中以刻印串珠纹最有特色。此外还有褐色彩斑装饰。
中国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青白瓷,是瓷之母国的一朵奇葩,青白瓷是宋代六大瓷系之一,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显青,故名。宋代是青白瓷的辉煌时期。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已在国内十多个省近150个县和国外2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土了宋代青白瓷。景德镇从宋代生产青白瓷以后便声名鹊起,为天下所瞩目。历史上,宋真宗将青白瓷定为贡品,并以其“景德”年号命名此地此物,使天下皆知“景德镇”有此物件。因此可以说,青白瓷是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起点,在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叶伯瑜先生说,北宋早期的青白瓷,尚属于草创时期,带有草创时期的鲜明特征: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青白釉色不纯,多泛黄,釉面开有细小纹片,釉层稀薄,且施釉多不及底,装饰粗朴无纹,以手工拉坯,旋纹为多,器型较五代丰富,但器物形制仍不脱五代痕迹,并向宋代秀丽挺拔过渡。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瓷胎质精细,胎壁薄腻,体薄透光,釉色莹润亮丽,釉质如玉,釉面晶莹碧透,造型秀美精巧。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在其五代白瓷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成果。
从收藏到的瓷片研究中可以看出,景德镇青白瓷在北宋、南宋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有区别的,从而所制器物的胎质、釉质及其整个风格都不同。其实,整个宋元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可以说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或相似的特征,折射出宋元时期审美思想与观念,是宋元社会历史条件形成的产物,这是今天收藏家们应知应会,又应当加以研究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