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瓷瓶一面“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图1)和“五老图”(图2)生动形象绘在青花瓷瓶的两块主面上,而且上方又有古意的“月下炼丹读书”山水人物配图,形神兼备,画工精妙,釉面细腻,在人们已知的器物中,是极少见的。这只人物画、满工、鼎腰式、龙耳(图3)方瓶,高42厘米,底足厚实(图4),总体外观大气稳重,是典型雍正时期的民窑精品。
图2 瓷瓶另一面“五老图”
图3 龙耳
图4 底足
图5 清雍正年制粉彩竹林七贤笔筒
图6 明崇祯青花竹林七贤图笔海
图7 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南朝帝王陵墓中,出现的模印拼嵌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拓片)
图8 清乾嘉年间沈宗骞《竹林七贤图》
图9 清代黄慎《五老图》
“竹林七贤”和“五老图”这类题材,有着良好的寓意和自古至今的艺术传承性,它不仅在书画创作中时常遇到,瓷器绘画领域同样显著。比如,当今拍卖市场就有不少此类瓷器呈现(拍品图5清雍正年制粉彩竹林七贤笔筒;图6明崇祯青花竹林七贤图笔海)。不过,两图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上的风格还是稀见。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的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云台山百家岩景区境内。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竹林七贤各有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七贤形象一直受到藏友的喜爱,传统说法认为,“竹林”位于嵇康在山阳的寓所附近。嵇康与其好友山涛、阮籍以及其他四位常在其间畅饮聚会,因而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这种说法见于《晋书·嵇康传》及《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条。
陈寅恪认为,竹林七贤的活动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产“竹林”,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论语》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竹林”之辞,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竹林七贤”。学界也有不同观点。无论怎么说,但有一点是不争的,就是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笔者是南京人,知道1960年4月,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南朝帝王陵墓中,出现了模印拼嵌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简称“竹林七贤砖画”),长2.4、高0.88米(图7局部),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一幅魏晋人物的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
据报道称,原件分布在墓室中的南北两壁,各由近300枚砖块拼嵌而成,是同类砖画中规格最大、内涵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画中,嵇康头梳双髻,目送秋鸿,手弹五弦;阮籍身着长袍,一手支皮褥,一手置膝上,口作长啸状;山涛头裹巾,一手挽袖,一手执杯而饮;王戎斜身靠几,手弄玉如意;向秀头戴帻,一肩袒露,闭目沉思;刘伶双目凝视手中酒杯,另一手蘸酒品尝;阮咸垂带飘于脑后,弹一四弦乐器;荣启期披发、长须,腰系绳索,凝思而弹五弦琴。八人皆席地而坐,各具神态,每个人物身旁均标明身份,相互间以银杏、松树、槐树、垂柳等树木间隔,是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和谐统一的大型画像砖组画。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清代乾嘉年著名画家沈宗骞也画过《竹林七贤图》(图8),沈与晚清重臣曾国藩为挚友。著《芥舟学画编》,痛斥俗学,阐扬正法,足为画道指南。生平杰作《汉宫春晓》《万竿烟雨》,为赏鉴家所宝。他说过,竹林七贤,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花草、竹石、山水,隐士古人,乃国画神品也。
人物画当然还有清代黄慎的《五老图》(图9)。与瓷瓶上五个老人观赏一幅画一样,人物动作神态各异,线条工劲流畅,空间安排妥当。黄慎擅人物、山水、花鸟,其中以人物画成就最大。他的人物画的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故事、神仙佛道、民间传说、文人生活、舟子渔樵、江湖艺人、流浪乞丐、漂母盲叟等。在诸种题材中,“老者”形象最常出现。黄慎对“老者”的描绘几乎贯穿了他的各个创作阶段,《五老图》就是黄慎36岁时所绘。
黄慎,又称“东海布衣”,是一名职业画家,由于卖画需要,其作品需迎合主顾的需求。神仙道释人物、历史故事人物中的老翁长者,是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寿星、钟馗,八仙中的张果老、汉钟离、铁拐李,历史故事中“苏武牧羊”“老子论道”等,便成为他迎合时风的题材。他笔下老人取材于生活中的原形,寓神于形,通俗却立意不凡。共同点为:一、脸部、手部染赭色,表现出皮肤的质感,面相描绘细腻,用笔工致,眉毛胡须浓密花白,眼睛总是注视着手中的物品,着重刻画眼神嘴角,通过老人注视某一物品的神态表达老人的内心世界,有的略有所思,有的专注安祥,有的喜出望外,有的神情凝重,喜怒哀乐,神态各异。二、老者多侧身、半侧身站立以表现出老人凸出的背部,侧身的老者驼背或弓背,鼻部多为塌鼻梁,体现老人生活的困难。三、重视描绘衣服来表现人物身份和个性,衣裳多以意笔为之,衣纹有的纵逸,有的恣肆洒脱。
黄慎曾为自己写有一联:“别向诗中开世界,长从意外到云霄”。其诗亦佳,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确实,他突破了历代相传的“十八描”的局限,融会贯通地加以灵活运用。因此黄慎的人物画别具一格,它们融合了文人画和民间风俗画的画风,既有文人画的雅逸洒脱,又充满着平实古朴的民俗风情,此方瓷瓶上的《五老图》几乎继承了黄慎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