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简介
河南大学是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大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
河南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东北隅。这里曾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全国会试在这里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20世纪初的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孕育催生了这所大学。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水利、财经等院系也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后又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建校百余年来,河南大学严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在一代代学人的精心铸造下,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教育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在以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冯景兰、罗章龙、郭绍虞、罗廷光、萧一山、樊映川、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任访秋、党鸿辛等一大批专家学者、院士为代表的名师执教下,河南大学已培养了4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院士、学部委员64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近150人。不少校友如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梁光烈等都成为蜚声中外的社会名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的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扩大招生、新校区建设等,在提高办学层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扩大发展规模、办学空间、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世界大学联合会和亚太大学联合会成员。河南大学现设有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土木建筑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淮河临床学院、东京临床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软件学院、民生学院、国际汉学院、欧亚国际学院、人民武装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公共体育教研部、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学院(部),89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4200多人,其中专兼职工作的院士13人,正副高级职称15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6万人,其中研究生近1万人,留学生近200人。学校拥有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特种功能材料、植物逆境生物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实验室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建有国家教育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训培养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4个国家级教育、科研基地。办有出版社和多种学术刊物,图书馆藏书450万册。校区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其中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一所具有厚重历史的高校,河南大学的建设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近年来,习近平、李克强、江泽民、贾庆林、李岚清、吴官正、李长春等领导同志先后莅校视察,对河南大学的发展寄予厚望。2004年7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时亲笔书写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河南大学办成全国一流高校的题词。2012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为河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题词办好河南大学振兴中原教育。河南省委、省政府历来也十分重视河南大学的建设,一直把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并比照211工程项目学校在建设资金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河南省人民政府也专门颁布了《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20112020年)》,进一步确立河南大学重点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河南大学的发展正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在中共河南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教育国际化程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在省部共建的基础上,争取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水平大学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
2012年9月,河南大学迎来了建校100周年的盛大庆典。百年的风雨和磨砺,百年的奋斗与辉煌,河南大学正乘风扬帆,充满信心,朝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方向迈进。
历史沿革
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古城开封清代贡院旧址诞生,首任校长为著名教育家林伯襄先生。 20年代初,河南督军冯玉祥将军应教育界人士在河南创办大学的要求,决定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拨出专款作为大学的筹备基金。1923年3月3日, 在预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设文、理两科,冯友兰、曹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
1927年6月,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下, 决定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州大学,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增加了农科和法科。1928 年9月增设医科。
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并改文、理、法、农、医五科为五院,张仲鲁任校长,就此河南大学正式命名。
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大学先后辗转于河南信阳、南阳、洛阳,陕西西安、宝鸡等地,虽然图书、资料及仪器损失惨重,但仍办学不辍。1942年,河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办学经费有了保障。1946年后,设立工学院,后将黄河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并入。
194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以河南大学一批进步师生为基础在宝丰筹建中原大学,范文澜任校长。11月,将中原大学迁往开封河南大学校址办学。1949年,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主要系科成为今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主要基础。同时,河南省人民政府以中原大学医学院、教育系师训班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学院400多人为基础,接回迁徙到苏州的河南大学1200余名师生,重组河南大学,省政府主席吴芝圃任校长,下设文教学院、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4个学院。河南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并发展为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并发展成为河南医科大学;河南大学行政学院独立,现为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河南大学水利系并入武汉大学;财经系并入中南财经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原有的院级建制均改为系级建制。1953年8月6日,国家教育部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河南大学与平原师范学院两校合并,统称为河南师范学院,在开封、新乡两地办学,分称一院、二院。1955年8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对河南师范学院进行调整,决定将文科集中在开封办学,理科集中在新乡办学。1956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一院、二院分别独立为开封师范学院和新乡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设中文、历史、地理、外语4系。1959年,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我校,新增物理、化学、数学、生物4系,后又增设政教系和体育系。1962年7月,河南艺术学院并入,建立艺术系;河南体育学院并入体育系;郑州大学地理系并入地理系。至此,学校有中文、历史、政教、地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艺术10个系。
1979年,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增设教育系。1984年5月恢复为河南大学。学校也由师范院校逐渐发展成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在河南人民会堂签订省部共建河南大学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目前,河南大学是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设有33个学院(部),83个本科专业,33个硕士一级学科、20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8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一级学科、7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日制在校生达4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近200人。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及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办有出版社和多种学术刊物,图书馆藏书300余万册。校区总面积3600余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中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校区(金明校区)已于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
建校九十多年来,先后培养了40多万各类专门人才,一大批知名教授、学者,如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郭绍虞、高亨、蒙文通、罗廷光、嵇文甫、罗章龙、毛礼锐等先后在校执教;不少学生,如尹达、邓拓、白寿彝、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杨廷宝、高济宁、姚雪垠、吴强、周而复、马可、王鸣岐、李秉德、梁光烈等均已成为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2013年重庆工商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西藏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西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重庆医科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枣庄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山东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临沂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鲁东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安庆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安徽财经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青岛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西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兰州城市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济南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重庆理工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西安文理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阜阳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宜宾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成都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美术校考考题
2013年西南民族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西安交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宁夏师范学院美术校考考题
2013年兰州交通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青岛理工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攀枝花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伊犁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黄山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美术专业校考考题
2013年黑龙江东方学院美术专业校考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