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 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 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 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 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 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 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 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 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 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 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 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 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 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 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 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 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 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 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 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 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 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 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 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 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 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西藏写实派唐卡首次举行大型展览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世界有什么不同(图)
首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风采尽在展中
2019广西艺考政策公布,12月2日陆续开考
《文明的骨骼——熙方方》新视觉艺术展
第六届湖南艺术节开幕
荣宝斋举办钦瑞兴书法展
残缺:另一种高级审美
“历史与现实”中国当代艺术展隆重开幕
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
“文心蔚然书画全国巡回展”于浙江省图书馆开幕
“新现实主义水墨研究展”巡展至广州
中国水墨画展亮相尼泊尔
2019年广西播音主持类专业考评方式调整
上海纽约大学2019年面向全国招收226名学生
画说丝绸路:第四届上合组织美术双年展在杭举行
挣扎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伦敦弗里兹艺博会(组图)
被市场边缘化的女性艺术家走向大众视野(组图)
国内外雕塑家齐聚福建漳州开展雕塑创作
公园全开放文物安全咋保证
画家林天行:中西合璧创独特画莲语言
MoMA举办查尔斯·怀特三十多年来首次大型回顾展
“写生的意义”于建华写生作品展
“瓶花与盆景画特展”亮相台北
“同传复调I:上墙落地”当代艺术展如期开幕(组图)
宁夏文创尝鲜将画展搬进民宿
“恶之华” 当代与传统东方碰撞出的水墨作品(组图)
和光同尘·霍季民油画展将于10月27日在中国民族文博院开幕
《劳伟行草作品选》天津杨柳青画社第四次重印出版(图)
洪梓铭篆刻艺术展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