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英国广播公司最近播出的三集纪录片《中国式教育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在中英两国舆论上都引发了热议。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8月25日报道,德国之声就此采访了两位分别来自中国和德国的教师,他们也都有在对方国家的任教经验。
这部纪录片实在让我失望。它既没有反映出中国教育的真正特点,也没有真实反映出英国、或者说欧洲式教育的优缺点。报道称,在接受采访时,克里提安(Bernhard Krittian)有些激动地说道。他曾经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市担任一所中学(Fichte-Gymnasium)的副校长,并教授数学以及物理课程。2011年退休后,前往上海的一所重点高中(曹杨二中)任教,并为该校的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前后长达三年。可以说,他对中国以及德国的中学教育都有相当深刻的了解。
报道称,克里提安在上海注意到,该校的数学、物理课堂,与德国相比,确实更为注重板书教学,而灵活性则有所欠缺。但是,克里提安也强调,中国课堂绝不是像BBC纪录片中所展现的那样强硬:中国的教学方式当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而这点在BBC纪录片中是难以体现的。
同样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这部纪录片的,还有来自上海上外附中的青年教师蒋曦晔。她在这所学校承担德语班的德语教学工作,2011年也曾经在德国美茵茨的一所中学参加教师交换项目,为期一年。和克里提安一样,蒋老师也有着两国中学教育的第一线经验。她说:不管是中国还是德国的中学,六年级的小朋友总是很乖,十一年级的学生则都很懂事、懂得如何沟通。八、九年级叛逆期的孩子通常都是最难对付的。BBC偏偏就挑了这个年纪的学生来做试验,明显就是想故意把冲突性、戏剧性摆到台面上让人看。
克里提安也说,这部纪录片似乎就是在刻意迎合社会上对中国以及欧洲教育的种种偏见。
引发公众讨论 纪录片依然有价值
报道称,不过,撇开其中的炒作成分,两位教师依然认为,这部纪录片引起了大家对教育问题的讨论,还是有其作用的。德国教师克里提安说,如果让他来主导这场试验,他一定会用欧洲学生能适应中国课堂吗?以及中国教师能适应欧洲课堂吗?来作为标题。来自上海的蒋老师则对德国之声表示,像BBC纪录片中所展现的这种强硬的所谓中国教育方式,其实在如今中国的发达地区也越来越少见了。时代毕竟不一样了,我们小时候经历过的罚站墙角、赶出课堂,今天自己做老师了,是不会再用这种方法的,况且使用这种手段还会受到学校甚至主管部门的处罚。蒋老师说,中国这些年的教学方式也一直在进步,教师也越发重视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不再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而这显然和现在舆论经常讨论教育问题很有关系。
不过,在看到中国教育进步的同时,蒋老师依然认为中国教育远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在课堂上,只要讲到考试内容以外、但依然很有价值的知识点时,学生立刻就会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这种情况,我在德国中学相同年级的教学中完全没有发现。
报道称,在上海曹杨二中任教三年的德国老教师克里提安对于这一点感触更深:我想多讲一点考试之外的知识,结果没过几分钟,许多学生就悄悄地开始在我的课堂上做其他科目的回家作业!
克里提安认为,他所接触的中国学生,普遍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大量训练形成的思维惯性。五、六页纸的物理试卷,满满30道题,限时1个小时。学生迅速扫一眼,甚至不需要看完整道题目,就已经知道了这道题的考点乃至答案。这样的考试,绝对能让德国老师以及学生啧啧称奇。他说,德国学生则一直被教育要重视每道题背后的思考过程,而非这种惯性驱动的快速解答。而这些年全球热议的PISA测试,正是更为适合中国、或者说东亚国家较为普遍的教学方式。
成绩之外的东西并非不重要
报道称,说起PISA测试,从教几十年的克里提安气不打一处来。德国中学生在PISA全球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 成绩不佳;近十年来,全国上下一致努力,推行了众多改革措施,才让德国学生在该测试中进步到中上水平。而中国上海的学生则在该测试中 排名全球第一。克里提安却认为,德国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迎合PISA测试而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会毁了德国中小学教育。他不断强调,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德国中学生不是不行,只是他们所受的教育不适应PISA测试而已。在德国教学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永远不会在PISA这样的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可惜我们国家的政治界不愿意去明白这一点。
克里提安说,德国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可以基于兴趣,在学校发展一些和考试成绩无关的特长,比如体育、艺术、科技等,学校方面也会根据学生的情况,专门开设一些兴趣小组,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
报道称,来自上海的蒋老师也对德国中学教育的全面性印象深刻。我工作过的那所中学,至少他们的美术课、音乐课,其课堂内容要比我们中国学校的相关课目好许多。她强调,中国学生的优异成绩背后, 其实牺牲了许多东西,而这些并非不重要的东西,却是PISA这样的标准化测试所看不见的。
原创 中式盆景与西洋盆景的不同美学对比
“江山如画”古代山水画特展
清代麒麟送子挂牌花钱
中国玉文化第三高峰—清代玉器
中国手工刺绣: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和思变
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开幕
《极致之美》&《生命之歌》 云漫、左红风光摄影双个展即将启幕
新时代汉字风采专题展开幕 传承“汉字之美”
由“子龙”铜戈一窥商代兵器之演进
10年价格翻10倍!祖母绿的进阶之路
第二届中国好手艺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烟标上的洪湖印迹
“丝路明珠·中国古代壁画现状模写展”在恭王府博物馆开幕
毕加索:一生都没有停留,一直在改变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翰墨情怀——吴康中国画作品展
收藏投资导刊│拒绝打卡II·天空艺术展——艺术肆放感知
草间弥生展览今秋回归纽约,还有全新“无限镜像室”!
沙中房间
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在云南美术馆开幕
捷克画家穆夏作品在昆明展出
开放资源借助“外脑”,博物馆文创开发不再单打独斗
收藏投资导刊│“‘封’行万里,不忘初心”组委会为杜克总统特别制作了纪念封
收藏投资导刊│“云月八千里——江明贤墨彩巡回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明崇祯瓷画“跪地吹箫”有何深意
评展|啧啧称奇于乾隆对文物的精玩,但器座与器物仍在分离
“南风新意——七人画展”亮相东莞
西班牙双星——毕加索&达利的思想碰撞
影响制造者雷安德罗·埃利希个展“太虚之境”邀你来体验!
“墨分五色”中国当代80后水墨艺术展在汉开幕
珠宝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