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芙蓉区朝阳二小 李飞提要: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其范围之大、进展之快、效果之著,都是以前几次课程改革不能达到的。这次课改促使人们对以往的教育观进行反思和置疑。作为处在改革阵地前沿的教师,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所包涵的基本理念,切实在教学中贯彻这些理念,才能创造出一片新天地,不让课改成为一句空口号。大家都关心的是,新课改到底提倡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作为美术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应对呢?本文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思考和看法。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理念 正文:新课改是以新教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新教材传达了新课标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教材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传递知识的界限,升华为培养人。这是新课改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新理念——新的教材观。 以我区现在试行的湘版美术实验教材为例,(以下课例均出自湘版美术实验教材)我们可以看出下面几个方面的变革:
1、 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比如《寻找美丽》,教学活动是“找自己认为美丽的物品,谈自己喜爱的理由”,按旧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我认为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个人个性化的审美观。又如《小鸟找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帮助弱者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我的太阳》,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孩子心里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想象王国的太阳,他们在绘画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
2、 课程。新教材的课程内容“体验”味很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强调老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会飞的娃娃》,利用塑料袋来做玩具,这种自己创造乐趣的艺术体验会给学生留下历久弥新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启蒙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寻找美丽》,促使学生在身边、家里、社会中寻找美丽,体验环境中蕴涵的艺术美,感受生活;还有《童年的手印》,当学生的手触摸到凉凉的泥,随意地揉、搓、压、印,边做边与老师同学交流时,学生的心情真可以说是“心花怒放”,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建构知识。
王世军:以现代绘画的角度 立足民族的基点
中国文人书法的守望
上交文物获500元奖励 合理吗
街头涂鸦行为控制:关键是拿捏
历代铜镜浅析
水墨韵味与西画的完美融合
一个县级博物馆的小定位和大视野
泼彩的前世今生
潘天寿来广州美院都讲了什么
中国艺术家为何缺失艺术主体性思考
何家英:聂危谷的都市彩墨画展观感
造佛记:克孜尔佛像现实版(图)
李乃强创新中国水墨画:远看是油画近看是国画(组图)
王晓珞的水墨世界
中国画创新必须固本博取
李硕:诗书画印兼通并非是神话(组图)
台北故宫的恶搞产品:恶搞有度
千难一易画古都老屋(图)
埋头钱堆痴心不改:走近收藏家王子华(图)
盗掘古墓为何禁而不止
造梦者夏加尔
公共雕塑应对接大众审美
品读画家刘妍宏——得其英华 穷其枝叶(组图)
蒋喜:从传统玉文化中汲取玉雕创意(组图)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坠马髻颈枕火爆引发思考(图)
任海丁:从绘画高仿真说起
瓷器纹饰婴戏图:历代社会万象的见证者
非遗需避免文化物流式的传承
艺术家不要徒有虚名
许钦松:我们的画是画给当代人和后世看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