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天性被压抑 每逢双休日,在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群群肩背画夹、行色匆匆的孩子。5月30日,周六,上午 九时, 记者随二年级小学生郭虹一同走进北京西城区一所校外美术辅导班。这个班有近三十个学生,年龄最小 的六岁,最大的十岁。 “今天上人物素描课。”一位看似已届退休年龄的美术教师问道,“谁知道什么叫素描?”只见坐在最前 面的郭虹张着小嘴儿呆呆地看着老师,其他孩子也是一脸茫然。老师显然知道这些幼小的学生不懂素描是什么 ,便接着讲:“你们将来想成为画家就必须学会画素描。”这位老师随即叫上一个学生作模特并告诫其他学生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画儿童画了。他指着几幅专业画家的素描范画讲,要准确画出对象的形体、动态,不仅画出 衣褶,还要画出里面的结构……从孩子开始东张西望和做起各种小动作不耐烦的样子可以看出,他们听不懂。 这时,来“陪读”的郭虹的爸爸轻声自语道:“现在教孩子画素描是不是早了点儿?”这位家长转而对记者说 ,让孩子学画是为了培养她的爱好,并没想让她将来就一定成画家,可这种教法会使孩子越学越没兴趣。临下 课,老师举起一幅学生的“素描”批评道:“这幅画的缺点是将衣服上的花朵画得太突出,太夸张了。”其实 老师说的未必正确,因为儿童作画的特点主要是凭直觉,而直觉中有一个很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这“错 觉”里恰恰蕴含了超越客观尺度的艺术真实。毕加索曾说过,我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也是许多画家追求 的艺术境界,为什么在我们的少儿美术教育中要扼杀它呢? 记者采访了近百个正在各类美术班学画的小学生,他们都上过或正在上石膏头像写生、人物素描、速写和 国画写生。“你们喜欢上这些课吗?”“不喜欢”,“没意思”。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去过美术馆,也从未上 过艺术欣赏课。老画家、美术教育家王琦先生对此颇多感慨:“我到过许多国家,在参观美术博物馆时,几乎 都能看到由老师引领的一队队中小学生。美育就是要通过教孩子欣赏好的艺术作品而懂得什么是美。”一位小 学美术教师告诉记者,现在的美术统编教材,内容单一,与学生的兴趣脱节。另一位多年从事校外少儿美术辅 导的老师也坦言,喜欢画画本来是孩子的天性,可现在少儿美术教学的确存在“重技轻美”现象,使学生感到 枯燥,明知这样教法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也无奈。 硬向少年儿童灌注所谓专业知识,违背他们天真活泼的本性,强迫接受所谓的艺术技能,急于让他们成为 “人才”,不但美术方面如此,在音乐、舞蹈、表演之类的教育中这也是通病。看看舞台上表演的孩子,举止 常常拿腔拿调,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大概就是这种教育的后果。 家长抱有太多的功名心 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对记者谈起一件事。大连一位家长带着还未上学的孩子慕名找到他,求其为小孩拟出版 的画集作序。王老婉拒,并坦诚地对他们讲,现在学画画的孩子很多,但将来能成为画家的仅是极少数。学画 不是目的,是美育的过程。而对孩子过早胡吹乱捧会使其片面发展并助长功利之心。记者曾听几位家长聊起, “现在孩子们课业负担都很重,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学画画?”“因为我那孩子打小就喜欢画画,想在这方面好 好培养他,望子成龙啊!”“我看现在装饰装修很热门儿,这一行需要懂点美术,想让孩子将来也从事这类工 作。”“现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招收‘特长生’,让小孩学画是为以后升学做准备。” 我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一段话:“我教艺术科……不求学生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 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这正是艺术教育之于孩子最大的效用,可 是如今由于升学率等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少儿美育一接触到实际便出现偏颇。
泼彩的前世今生
动漫是否会成为下一代的艺术表达(组图)
造梦者夏加尔
选秀先锋及其他: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锐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
朱尚熹:城市雕塑也应优胜劣汰
聂危谷:中西融合 幻彩造境
李乃强创新中国水墨画:远看是油画近看是国画(组图)
中国画创新必须固本博取
艺术家不要徒有虚名
千难一易画古都老屋(图)
台北故宫的恶搞产品:恶搞有度
历代铜镜浅析
许钦松:我们的画是画给当代人和后世看的(图)
非遗需避免文化物流式的传承
潘天寿来广州美院都讲了什么
上交文物获500元奖励 合理吗
张岚军:跨界是拒绝自我复制
张羽:毛笔皴擦掉了当代水墨精神
任海丁:从绘画高仿真说起
李可染在齐家学画10年(组图)
水墨韵味与西画的完美融合
一个县级博物馆的小定位和大视野
王世军:以现代绘画的角度 立足民族的基点
李硕:诗书画印兼通并非是神话(组图)
造佛记:克孜尔佛像现实版(图)
中国文人书法的守望
街头涂鸦行为控制:关键是拿捏
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坠马髻颈枕火爆引发思考(图)
新闻考古未来会成为一门学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