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美术统考结束 考生扎堆培训班“拼文化”
因为文化成绩要求较低,艺考很长一段时间被考生和家长看成是通往高校的一条捷径。不过,在昨天举办的第十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上,院(校)“掌门人”强调了考生文化成绩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艺术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发展不仅要凭借技术,更要拼文化素养。一些院校,如南京艺术学院等,目前已经在逐步调整部分专业录取的文化成绩比重。
统考刚结束考生扎堆文化复习班
“我们艺术班今年计划招4个班80个人,目前已经有60人交了定金。”南京鹏举高考复读学校一位招生老师告诉记者。上周,江苏省美术统考结束,一些美术生着手准备一月份的“校考”,还有一些人一头扎进文化课的复习中去,疯狂补课。
这位招生老师介绍,虽然江苏艺术考生今年继续减少,但是他们的生源近几年来一直在增加。“艺术生高考出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达标。”这位招生老师分析,其中主观和客观原因都存在。首先,很多艺术生内心回避文化课,学习艺术课程很主动,但学习文化课就表现出被动性。其次,学校曾在艺术考生中做过调查,艺术生花在文化课上的学习时间少。
有家长一直把学艺术当成高考的捷径,如今,这条捷径却越来越艰难。以美术为例,2013年江苏公办艺术类本科文化录取线是230分,2014年是235分,2015年提高到240分。“艺术生想进东大等省内知名高校,文化课至少要考到300分左右,对艺术生要求算很高了。”这位招生老师分析。
文化不达标过6校“校考”仍要复读
“现在我们最怕的就是她文化不过。”上周的艺术统考考场外,周先生担忧地说。周先生的女儿小玲(化名)是一名复读生,从小热爱艺术,小学时就开始学习绘画。“去年,她一共通过6所艺术院校的‘校考’,最后竟然都没录取。”周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原因就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够,差了那么一点点。“差一点的学校她又不愿意上,最后选择复读。”让周先生焦虑的是,女儿是有“童子功”的,其实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准备艺考,但现实是,女儿特别执着,还是要求参加艺考培训班,“这不,好几个月没去学校上课了。”
周先生告诉记者,他已经为女儿选择了全封闭的文化复习班,校考结束就去上课,不能再耽误了。市场上的这类文化复习班价格不便宜,他报的这所学校3个月复习冲刺就要2万元,承诺文化不过线就退一半钱,“但作为家长,谁想要学校退钱呢?”周先生说。
王女士的女儿也是美术生,为了给女儿选学校,去年各校的分数线,她熟到能背下来了。“省内好一点的学校,文化加艺术总分都要500多分,艺术能考230、240分就很不错了,这就意味着文化分起码考到270、280分。”王女士说,很多文化考生努力三年也就考这个分数。
未来趋势艺校逐渐提高文化比重
今后艺术院校对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会不会提高?昨天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上,部分艺术院校的“掌门人”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提到了文化课的重要性。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尼跃红教授说,艺考没什么捷径可走,如果热爱艺术,那就多参加学习班,找合适的老师,“另外,要学好文化课,艺术的教育包括艺术创作,但最终要拼的是文化素养。”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介绍,南艺已经开始重视艺术生的文化成绩,像美术史专业,过了专业线,是按文化成绩来录取的; 戏文专业文化课成绩比重可能达到85%。“有老师认为学生要画画、练琴,而外语、语文没什么好学的。”
刘伟冬认为,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终还是要靠素养,“艺术上有成就的大师,在文化素养上也是很高的。”所以南艺不仅重视考生的文化成绩,学生进校后还采取很多措施,例如学校的讲座涉及到天文、地理、军事,通过这样全方位的文化打造,给艺术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黄花梨收藏价值解析
郑板桥《华封三祝》写来三祝乃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
北回归线——张华洁油画个展
陈履生画展现身关山月美术馆(图)
在故宫“活捉”当代艺术
“时空后花园”群展将在中粮小镇的云庭神秘开启
墨自在也——杨劲松水墨艺术展
重构·延伸——王萌版画展在中央美院举办(组图)
王恩来个展“临时关系”在站台中国开幕
“若望苍生”刘若望个人作品展在朝阳规划艺术馆开幕
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看古画中的“避暑方案”
四大秘诀让你快速入门腕表收藏
“饕客西行记”李津个展
“泉心静逸”刘泉义、马静伉俪小幅山水展在北京佳润文化中心开幕
《运气》徐震品牌新作品展
“字为体,书为舆” 中美艺术家联展第一站圆满结束
神圣人:司博闻个展将亮相利阿贺拿艺术生活馆
烟画的诞生
深陷“连环套” 老人被骗四万多
纪实摄影展记录新农村建设发展
“声东击西”东亚水墨艺术的当代再造展
“超龄儿童”群展
美国莱顿收藏首次来华 原作呈现伦勃朗与他的时代(组图)
“大漆观止”汤志义艺术展-北京·厦门
风靡全球的变色龙画笔正式进驻中国市场了(组图)
西宁美术作品展首次大规模在京展出
合格的古玩经纪人 需要这些基本条件
“心界”桑火尧 郭子龙作品展
用500件艺术品告别母校 厉害了小学生们
从工艳到写意 浅谈“明代宫廷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