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半个多月,沈阳市第四中学的高三学生就将迎 来第一次模拟考试。经过4个多月的总复习,学生中迎头赶上者有之,蓄势待发者有之,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效率停滞不前。 沈阳四中的优秀班主任刘铁军把这种停滞不前称为“高原反应”。想冲出“高原”,得从家长、考生两方面着手。 家长篇:焦虑别摆在脸上 “老师,我总觉得参加高考(论坛)我爸妈比我还着急,都有点神经质了,我稍微皱皱眉头,他们都要私下猜猜,‘是学习累了?还是跟同学吵架了?’我觉得我在家像个菩萨一样,千万不能露出任何喜怒哀乐的表情,过得特别累,咋办啊,要不你帮我给我妈打个电话?” 一天课间,刘铁军被班里的一个学生“堵”在办公室,说啥要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谁知道,这电话不打还好,一拨过去,把家长吓了一跳:“刘老师,是不咱家孩子出啥事了?学习成绩下降了?打架了?顶撞老师了?” “您放心,都不是。”刘铁军赶紧说,“是孩子感染上你们的焦虑了。” “焦虑?我们家长是挺焦虑,但没给孩子压力啊。现在他考试我都不敢问成绩了,每天跟他爸在家大气都不敢出,还看孩子脸色,都反过来,他成我俩祖宗了,这也能有压力?” 刘铁军说,对于高三这个特殊时期的学生来说,家长的焦虑情绪越是外露,孩子就越是感到诚惶诚恐,从而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再增添精神上的压力。 “这就像玩‘三人五足’游戏一样,父母和子女各自把一条腿绑在一起,双方都想为对方负责,以为因此会跑得更快,却不知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彼此牵制,互相拖 累。”他比喻道。 有个学生家长做得挺好,进入高三,与其他家长只关注成绩不同,她反而更在意孩子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感悟,每周都选一个晚上陪孩子散步,聊聊报纸上 的新闻,讲讲班里的新鲜事。就算孩子哪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她也只说:“妈妈相信你的能力,我们都看到你已经尽力了,结果如何,其实没那么重要。”家长的底 气和表现出来的自信成了治疗孩子焦虑的最佳良药。孩子复习功课,家长操持“后勤”,互相用信心鼓励对方,以平和的良性情绪与考生和谐相处是最有利于孩子迎 考的,也是克服焦虑的最好办法。 考生篇:从学习方法上找根 几乎每个高三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阶段:学习很努力,但几次考试的成绩就是上不去,或者忽上忽下不稳定。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有抵触的情绪。但是很少有人能想到,成绩遇到瓶颈,很可能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总复习时,不少家长嘱咐孩子,要跟着老师走。但是,跟老师复习也不能盲目,而是应有所侧重。“现在一轮复习快要结束了,学生也该对自己各科的学 习有个整体把握,哪科强,哪科弱。知道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就该有所侧重了。比如说,有的孩子数学好语文不好,这样在大家大量做数学题时,你就应该多找点时 间背背语文。你数学再好,原来能考120分,努努力高考能考130分;但是你语文原来能考80分,要是努力说不定能考120分。同样的努力,一个提升10 分,一个提升40分,孰轻孰重?”刘铁军说。 刘铁军认为,此外,现在学生间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大量做难题,数理化三科都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各科知识都掌握了,还有时间,可以适当做点难题。但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还应该各科均衡发展。
刘玉来: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论(下)
刘巨德:不懂装饰艺术难进入艺术永恒的精神世界
留法三剑客的艺术被高估
梁毅:呼唤有担当的艺术批评
到底何为新文人画
冯智军:数字媒体时代,连环画何去何从?
略论中国草书与西方抽象画(组图)
丛涛:徐悲鸿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已渐消退
苏锐:艺术批评很难吗
时代坐标系下的画院
悲鸿先生谈书法:书之美在德在情(图)
皮道坚:当代艺术绝非全是观念
薛松:我不是艺术的教徒
廖廖:一个女性主义绘画艺术的样本
中国画需要画派
期望白砥
徐冰借光画中国山水(组图)
杭间:工艺美术不死
回归本真 书画家最终还需靠作品说话(组图)
“斯和”之展
从《自叙帖》看怀素的秘密
水墨乐章 诗人情怀——李德哲其人其画(组图)
青年艺术家刘艺科:感受世界的方式(组图)
故人忆旧:属于台湾画家陈澄波的淡水(图)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图)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原因(图)
徐悲鸿对当代美术所起作用并不很好(图)
浦东时报特供:古迹遗址的无用之用
博物馆展览复制品究竟可不可行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