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视点 > 方力钧:创作动力源于痛感激发

方力钧:创作动力源于痛感激发

查字典美术网 2013-01-29

9月20日,“方力钧走进大学文献展”在青海民族大学开幕。9月28日,艺术家方力钧受聘担任青海民大客座教授。展览期间,方力钧接受了《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的专访。表面上永远咧嘴笑、作品也充满喜感的方力钧认为,他的作品看似轻松,实则沉重,这种沉重来自其内心的痛感,而这痛感正是源自画家的内心。 作品:表面轻松内里沉重 文献展展示了方力钧迄今为止创作的作品,其中包括早期学校里的写生习作、光头系列代表作,以及最新的珠宝系列作品。关于“蝴蝶系列”的创作,方力钧解释,不同的人对蝴蝶有很多理解,在西方它有着色情的意味,在中国有个“庄周梦蝶”的典故。“蝴蝶不仅视觉上色彩艳丽,物理上还可以自由飞翔,它漂亮却又轻浮。因此在画面里,视觉、空间、思想各种层面上,蝴蝶可以造成多重解读,让创作语言更加丰富。”方力钧说。 相比“蝴蝶系列”,最新的“珠宝系列”就比较直观。方力钧认为,在画面中,堆砌的金银珠宝再现了目前人心的欲望,逼真的写实技法也满足了他对技巧的炫耀。方力钧希望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对当代艺术“装神弄鬼”的现象进行反思。 方力钧认为,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这是他目前摆脱光头尝试各种题材的重要原因。“处在不同的时代,吸收的元素不一样反映出的情绪肯定会不同。我对生命充满了好奇心,想从不同角度了解生命的内涵。我不喜欢从单一的理由出发做一件事情,多种收获才是我所期待的结果。”说着,方力钧摸摸光头笑道:“可是现在老了,不如年轻的时候蹦跶的高了。” 创作:旅行创作积累资源 谈到创作,方力钧坦言:“从流行的要求与标准来讲,我觉得我画得够差的。但是从专业创作的角度出发,我又认为我还是具备一定的创作个性。”方力钧认为,技术和艺术就像螺丝和螺丝帽的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螺丝帽可以堪称完美,它们必须配套才行。但尽管看似完美的成套组合,也有可能出现生锈、滑丝等情况。“技法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它必须与艺术构思配套完成。”方力钧说。 方力钧一年要举办7个个展,几十个群展,既要创作,又要应酬朋友,还想抽空读书,如何分配时间对于方力钧来说是最为矛盾的问题。因此,他逐渐养成了旅行创作的习惯。他说,他创作分为多种工作形态:累积想法、收集资料、尝试颜色、完成构图,只有最后一个阶段才真正落实到画布上。“但是大多数人忽略掉了前面的程序,只认为在画布上的工作才叫做创作。手稿、小尺寸的水墨画、油画这些都可以在旅行的过程中完成。” 方力钧最大的兴趣是看书和买书。比如最近频繁在西部办展,方力钧便收集了很多关于西部的史料;看到了沙漠,他就会去买一些有关介绍沙漠的书;看到餐馆中的老鼠,就买了一些关于饲养动物的书。“这些除了兴趣,其实也是在为创作积累资源。当然这也很麻烦,需要好多时间来完成。” 主题生命是人生最大痛感 光头方力钧给每个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永远笑嘻嘻地眯缝着眼。他说当然也有累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最好的休息就是换一种累法,或者换一个地方累。尽管表面看上去我很乐观,但是我有一颗敏感的内心,否则我就没办法继续创作。” 从光头代表系列到珠宝最新作品,再看方力钧目前正在创作的一只鸡蛋的故事。方力钧的作品总是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呈现。在回西宁的路上,方力钧在路边买了一袋梨,用纸擦了擦就塞进嘴里吃起来。在方力钧看来,这也与创作有关系,“我吃梨是因为口腔上火,而梨是败火的,它可以抑制我的痛感。而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就是痛感。”方力钧认为,大部分的个体生命都是以痛感的形式呈现,例如大到经济问题、感情问题、生理问题等,小到如嘴里上火起泡、生命消逝的悲凉等都是痛。 方力钧强调,生命是人生最大的痛感,人越来越老,时间越来越少,这个痛感没有一个人可以改变。“当我逐渐感知到这种痛感后,这种感知就会转化成为我的创作主题。”方力钧认为,一个人如果足够敏感,又能把这些东西有效地转化为视觉化的艺术品,他便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记者手记:亦动亦静方力钧 方力钧自认忙得像个小蜜蜂,除了采蜜、酿蜜,平日里也会呼朋引伴豪饮,酒酣耳热之际也会高声放歌,大声讲话,内心的痛感就会在喝酒到微醺的状态才能得到缓解。酒局,才是老方最放松的时刻。 真实的方力钧其实是一个安静的人,喜欢朝九晚五的生活,最近他会在香港闭关一个人画画。问他现在的生活情状,老方的短信从香港那边传来,与我隔空喊话:“你没见过老家伙这么安静的时候吧?”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方力钧:创作动力源于痛感激发"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视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