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去基督的外衣(油画) 285×173厘米 埃尔·格列柯 1577-1579年 托莱多大教堂圣具室藏 约1541年,多米尼柯·狄奥托科普洛出生于克里特岛,他学习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意大利度过的,但他梦想获得更大的成功,于36岁时移居到西班牙当时的首都托莱多,直到去世他一直生活在那里。在今天,他仍然作为西班牙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而广为人知,而他的通称“埃尔·格列柯”的本义却是“希腊人”。 埃尔·格列柯在托莱多生活了大半生,可以说他的所有重要作品都是在那里诞生的。他定居于这座城市也许是偶然的,但事实上,托莱多对他艺术才能的展示是最理想的地方。因此,在西班牙大部分地区因饥馑和瘟疫导致经济萧条的年代,繁荣的托莱多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受到损害。 埃尔·格列柯的作品像个多棱镜,曲折地反映了西班牙16世纪下半叶动荡的社会和没落贵族的精神危机。他在西班牙前期的作品还保留有意大利的风格,气氛比较宁静,色彩典雅、明快。之后,他想借《莫里斯的殉教》跻身西班牙宫廷画家,但并未得到皇室的赏识,从此安心住在托莱多再无妄想。格列柯是个在思想上充满矛盾的画家,作品中经常反映出苦闷、沉思、怀疑、不安的情调。这位怀才不遇的画家厌恶西班牙的上层社会,但又无法走出贵族的生活圈,一生在半封闭的状态中度过,把他在阴暗画室中的冥想带到了画布上。 《剥去基督的外衣》是格列柯到西班牙后创作的第二件重要的作品。基督在受磔刑之前被剥去外衣这一主题在美术作品中并不多见,但对于悬挂这幅绘画的场所——托莱多大教堂的圣具室(存放神职人员法衣的场所)却再合适不过了。格列柯在1577年夏着手创作这幅作品,直到1579年的春天才完成。 关于该作品预付款的文件(1577年7月2日)告诉我们,当时西班牙的支付体制是何等的奇特。在制作期间,作为定金先支付小额的费用,最终价格要在绘画完成之后才能决定。价格的商定在画家指定的核定人和订件者之间进行,无法达成一致的时候则请调解人。格列柯的代理人开出了900杜卡德(中世纪的货币单位)的价格。为了压低价格,大教堂的专家们指出了绘画中的错误——背景中的几个头部出现在基督头部之上;绘画中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及其随从,但圣经中并没有提到她们的存在。格列柯固执己见,并没有进行改动,结果他只得到了317杜卡德(一说为350杜卡德),而且酬金是过了很久才分期支付的。 这幅作品构图饱满且人物众多,呈现出一种骚动不安的气氛。图中,基督在周围的群众中十分突出,一是因为鲜艳夺目的衣服色彩,二是由于他痛切而崇高的表情。在基督的身后,有两位将同他一起被钉死的罪人,他们痛苦地张着嘴。身穿甲胄、表情严肃、陷入沉思的男子站在基督的右侧,他被视为罗马军队的百人队长。据福音讲,他在基督死去的时候说道:“这个人的确是神的孩子。”传说,这位百人队长以朗吉努斯的名字改信基督教并殉教。在近景的左侧画有圣母玛利亚和两位随从,她们满脸恐怖、紧闭双唇,注视着为将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做准备的一位行刑者。 除了宗教题材,格列柯的肖像画也值得关注。他是一位传神写照的能手,尤擅长通过描绘眼和手去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灵世界。《尼·德·格瓦拉》(又名《红衣主教肖像》)是格列柯最具代表性的肖像画,画家在创作上注重表现人物特有的个性和他的职业特征,通过画面,无需文字解释就能推断出人物的特殊地位。 格列柯的一系列作品中对于复杂情绪的表现,都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格列柯用他那双悲剧的眼睛注视着现实,正如美术史论家芬克斯坦所说:“在埃尔·格列柯看来,周围的整个世界在崩溃。”他的墓志上这样写道:“他用笔给木头以灵魂,给画布以生命。”
赵清设计展呈现“清平乐”
“虚薄”绘画展在北京开幕
中国画主题创作展“为农民工塑像”
洪浩昌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卢禹舜160余幅画作展现新人文
"苍茫惟一——安东书象展"亮相北大
浙江美术馆特展精品藏品
雅尼斯·库奈里斯“演译中国”
李雄伊作品上海展出
诗书画展庆北京海淀建区60周年
王中年国画展举办 展出近期近百幅作品
珂莱画展尝试新的表现形式
中韩建交20年艺术展举办
正举沈鹏书画作品展举行 展出百余幅书画作品
王清州画作充溢“怡红快绿”情趣
“走过春秋——白国文绘画作品展”举行
中央美院青年教师八人展
潘柏林陶塑精品展举办
180米书画长卷献礼十八大
京派画家花鸟画精品展春蕴京华
第四届“明天会更好”书画展举行
全艺社四周年作品展澳门举办
人民·人民——黄土画派作品展
南京举办首届社区美术节
法国杜梦堂上海展出动物雕塑
孔柏基宣纸油画让人耳目一新
“水立方”办国际书画大展
中国书画家赴阿联酋进行艺术交流创作
于敏工笔画展关注女性题材
当代刺绣精品展群芳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