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
陈琦版画作品《上善若水NO.6》(局部) “对于我而言,作品就像是我的孩子。”在位于北京东北部798环铁艺术区内的工作室里,陈琦用手轻轻摩挲着刚刚做好的水印版画作品,仔细审视画面上是否有瑕疵。这批作品取名为“上善若水”,即将在今年9月举行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和10月举行的上海中华艺术宫开馆展览“锦绣中华——行进中的新世纪中国美术”上展出。 陈琦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研究员,在木版水印领域享有盛名。 工作室墙上挂着一幅黑白照片,定格了属于陈琦的一段青葱岁月。年轻时的羞涩、稚气和消瘦的脸庞早已无从寻见,取而代之的是由岁月雕刻而成的沉稳与睿智。而从未改变的,是陈琦对水印版画的热爱与坚守。 选择版画,源于文化自觉 上世纪80年代初,陈琦在大学校园读书,西方各种艺术思潮狂飙涌入,令初习绘事的少年目不暇接,以至于从衣着打扮到行为方式都受到影响,疯了般画了许多很“现代”的油画。日子久了却觉得空荡荡的,心中萌生出疑团:绘画是什么?我为什么绘画? 大学毕业时,陈琦已经意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它的生存环境和土壤,模仿、嫁接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当时年轻人最缺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认为什么都是西方的好,对自己的传统不屑一顾。在困惑中,我慢慢意识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出路的。” 陈琦从学西方、学油画的大潮中果断地转身,开始自觉地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并以传统元素为题材创作,用木版水印的表现方式来重新解读传统,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他将明式家具以照相写实的方式放大,在视觉上造成强烈的冲击力,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由于版画在中国的美术圈内相对小众,版画市场的热度也远远低于油画和中国画,以至于不少学版画出身的画家转而从事其他画种的创作,其中不乏一些在当代艺术市场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陈琦始终不曾离开版画领域。在他看来,学版画不一定要做版画,而自己的坚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他对整个美术史做过一番深入研究后的选择。 创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版画本体语言的建设有待完善,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待挖掘,在陈琦看来,这意味着版画艺术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木版水印让西方同行肃然起敬 版画是随着印刷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艺术,而木版水印是中国特有的版画技术方式。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版画传统,木版水印发源于中国,西方则以铜版画和石版画为主,这与两地的绘画形态以及绘画工具的不同有关。比如,西方的铜版画是以铁笔在钢板上画线条,其线条和钢笔类似,没有粗细变化。而中国的木版和雕版则可以反映线条的粗细、轻重、缓急,与毛笔类似。 水印版画具有中国画的韵味。“在水印木刻创作过程中,墨迹往往会跑。我的学生问我有没有问题,我说没问题,木版水印就是要跑,不跑就不是水印,就缺了中国画特有的韵味。水墨淋漓才有中国画的意境,才能在单纯的墨色里面辨别出大千世界里的五颜六色。”正是对中、西版画的清醒认识和对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让陈琦对水印版画情有独钟,并自觉承担起重振中国木版水印艺术的任务。 陈琦在20多年的坚守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琴”“明式家具”“梦蝶”到“荷花”“水”系列,他让人们逐渐认识到木版水印是一种精致高级的艺术,木版水印能够成为艺术家充分表达艺术思想的媒介。他在木版水印语言上所达到的高度,赋予了木版水印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尊严。 作为当代中国艺术的杰出代表,陈琦多次在海内外重要的美术馆展出版画作品,赢得了西方同行的赞赏。“他们说我的作品一看就是中国的,他们在里面感受到的不是技术,而是一种文化和一种观念。” 多年来,中国一直寻求与西方在文化上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在陈琦看来木版水印是一种很好的媒介。“木版水印作品放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和西方做一种文化上的对抗。西方人来中国教我们想学的东西,当他们看到我们的作品,也非常喜欢,非常愿意让我们去教他们。这就对等了。” 技术和艺术表现是1∶1关系 80年代,陈琦就以高超的印制技艺和一批力作享誉版画领域。1990年他的作品《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幅作品技艺精湛,寓意深刻,即使现在看来也是不可多得的木版水印佳作。 由于当时中国的版画语言正处于一个从粗糙到精致的转换期,技术手段受到大家的格外关注。也正是因为精湛的技艺,陈琦一度成为了“唯技术”的代名词,受到了老一辈美术理论家的批评,他们认为陈琦不深入生活。“当时认为下乡、下工厂才是生活,这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以至只看到了我的技术,而忽略了我的艺术。”陈琦笑道。 与其他画种不同,版画需要通过印制方式才能做出来,除了自身的技术外,还要借助于设备、纸张等,因此,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幅作品好与坏。在陈琦看来,在版画创作中,技术和艺术的表现是1∶1关系,同等重要。“在版画印制的各个环节都牵扯到技术的把控,版画家一定要有高超的技术驾驭能力。这好比楚国的养由基,如果没有好的弓箭是做不到百步穿杨的。可以说,你有多高的技术,就决定了你的版画能够达到多高的成就。” 陈琦提出了“技术即观念”的观点。这里所谓的技术不是一种常规技术、通识性的技术,而是每个人所独有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和艺术家的思想密切相关的。“技术不应该是外行来考虑的,观众也不一定能看到多少奥秘。因为最好的技术是让别人看不到技术,而只能看到好。好比一个手机好不好,用户不用知道它里面有多少程序、多少模块,只要觉得好用就可以了。” 绘画是对人生意义的解读 从2000年起,陈琦的木版水印创作开始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技术上的表现更为含蓄,二是在绘画表现上由写实向抽象逐渐转换。如果说“明式家具”“梦蝶”“荷花”系列是写实水印的代表作,那么“时间简谱”“上善若水”系列则是其水印版画向抽象转变的力作。 水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寓意,它也是陈琦版画的一个主要题材。在他看来,水不但包含了太多的寓意,在形态上也很难表现,因此他的水系列版画的创作是艰难和缓慢的。从2003年至今,他仅创作了近40幅以水为题材的作品,“上善若水”则是他近10年水系列创作的总结,也是以水为主题的唯一套系作品。“上善若水”共10幅,以最成熟的水印技法表现了无形之水的灵动、浩然、曼妙。 对陈琦而言,绘画是他对人生意义解读、探究的一种方式,如同僧人打坐参禅,将绘画当作改善生活的方式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末流的商人挣的钱比一流的艺术家挣的多得多”。 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性格,使得陈琦始终坚持自己动手创作,因此他的作品数量很少。“我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出来就成为一种商品,到处都有。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做不同的事。过了这个年龄阶段你再去做会付出额外的代价。如果不想让自己有遗憾,就要在当下该做的事上尽可能做好,做完美,这是我一贯的态度和风格。”白羊座的陈琦说。
京派画家花鸟画精品展春蕴京华
于会见画展关注都市生态
拉斐尔前派艺术展在泰特惊艳亮相
180米书画长卷献礼十八大
于敏工笔画展关注女性题材
迷失在展览空间中的2012利物浦双年展
“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开幕
洪浩昌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杨成国油画展“东方情怀”
中国书画家赴阿联酋进行艺术交流创作
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中国画提名展
“中哈名家画青州”作品亮相青州
黄君璧书画展“白云映富春”
万达携石齐画作“挺进”卢浮宫
何森个展呈现“对月”之境
王广义艺术回顾展下月亮相今日美术馆
王清州画作充溢“怡红快绿”情趣
王中年国画展举办 展出近期近百幅作品
王广义将办艺术回顾展
“走过春秋——白国文绘画作品展”举行
马新林中国画展亮相关山月美术馆
洪潮画展在济南开幕
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巴黎奥赛珍藏
“虚薄”绘画展在北京开幕
雅尼斯·库奈里斯“演译中国”
珂莱画展尝试新的表现形式
雕塑艺术家展望的展览《我的宇宙》
南京举办首届社区美术节
央美美术馆之夜书香满溢
雷诺阿《枫丹白露景色》在京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