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争议的郑州巨型宋庆龄雕像风波尚未平息,又一尊巨型雕像在安徽潜山县拔地而起。据媒体报道,总高度近30米,占地近7万平方米,由安徽潜山县斥资约600万元打造的这尊巨像被唤作“皖公”。但令人颇为不解的是,这一当地着意打造的被称为“安徽守护神”的“文化名片”,却连众多安徽人都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不再一味地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疾驰,而是以经济力量助推文化建设,一国也好,一城也罢,这种着力于物质与精神双轮驱动的努力,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健康态势。但是,追寻文化路上的偏差,也许终将让这种努力与真正的文化渐行渐远。如今太多城市挖空心思打造的“城市名片”,恰恰记录着这些偏差。 在日益加速和延伸的城市化进程中,借助物态存在凸显文化沉潜、彰显城市精神是自然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建设地标性建筑、修缮历史遗迹、建造亭台碑雕……器物、建筑因成为历史与文化的凭附物而被赋予了无限价值。这也是注重历史的民族本性与渴望文化的当代需求不断被利用、上演将情感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故里之争类闹剧的基本逻辑。 在这种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无形历史文化资源、创造物态化精神凭附的诉求中,雕塑以简捷直观的特点往往成为民族或城市镌刻集体记忆的首选。布鲁塞尔的“撒尿的于连”、哥本哈根的“美人鱼”、新加坡的“鱼尾狮”,甚至是广州的“五羊”、深圳的“拓荒牛”、珠海的“渔女”、青岛的“五月的风”等城市雕塑,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然而令人留连的它们,也成了诸多文化创造性贫乏者前仆后继、制造浅陋的城市雕塑风潮的可怜比照。由此,“皖公”横空出世并不寂寞,只是它张扬的是怎样的文化呢? 在“皖公”事件中,有“好事者”不辞辛苦终查明“皖公”之所是。原来他是传说中古皖国后人敬仰的一个国君。据称,以功业“融于皖山”、“惠泽皖民”乃皖公生平夙愿。在任期间常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亲历私访,扮作商人跋山涉水体察民情,心系百姓、造福一方的皖公,逝后也要化为神灵,隐于山林默默地呵护人民的安宁。今天以偌大之塑像将“皖公”招摇显现于闹市之中,如若“皖公”有灵,又岂能安然?今人对待“皖公”的方式岂非恰与其精神实质背道而驰? 含蓄内敛而内韵深沉是中国人源于几千年的文化浸润形成的文化气质。“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将一切文饰、奢华泯除,将一切刻意、造作摒弃,是先贤老子向后人言道德精神的价值宗趣。面对这样的民族精神传统,如今像“皖公”这样动辄以巨资将历史打扮成浅薄的文化道具的行为,即使不谈其经济耗损与利益趋向的某些本质,南辕北辙的文化迷惘是否足以让人羞愧难当? “皖公”塑像也许如筑者之愿从此赫然挺立为“安徽的守护神”,然而,谁来守护文化的本真?
艺术考量:废物装置作品用行动质疑环境问题(图)
孙家潭:篆刻不能少了书法气
全国美展权威性毋庸置疑
美术馆不是货仓:要重视学术含量
乔晓光:需重视中国剪纸的原生态传承
专家谈禅修与绘画:辨其象 识其形 悟其道(图)
印象派画家莫奈:水的拉斐尔(图)
李津:佩服的人物画家一是周思聪,二是朱新建
朱伟:用传统水墨说现在的事
书法是中国画的筋骨肉
选择书法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图)
以展代教:当代艺术教学的一种思路
春联书法为什么越来越没个性
画家冷军:改革开放题材值得深挖
创新,当代艺术的美丽陷阱
如何面对上海消逝的文化记忆
徐冰:中国画在未来会变的越来越重要
观占山当代油画新作展随感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本不存在矛盾
从《功甫帖》看文物艺术品回流税收问题
书法:小众艺术并非小众化
艺术衍生品正渐行渐近
刘玉来:论书画的创新(组图)
论艺说道:中国当代艺术危险了
贾方舟: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坚守一种学术姿态
书法视觉化会成为代表时代的书风
宋永进:当代绘画的三重境界:内容、形式、内容
朱壶如诗说宝璜(图)
专家:当下中国建筑缺少文化自信(图)
林风眠的风景与花鸟题材画:墨色的和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