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雕塑)王 刚
老万头像(油画)王 刚 在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一个数量庞大的阶层群体,他们来自于农村的千家万户,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并被冠以“农民工”之名。在艺术家王刚的作品中,他们还有一个独特的称谓——老万。 9月22日,由河南省文化厅、省教育厅和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大地之子——王刚当代艺术展”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幕。朴实的戴着安全帽的农民工兄弟和几十个陶土色彩的真人造型,与涵盖油画、雕塑、素描、综合材料等多种形式的“老万”系列作品,共同出现在展厅空间,那一股对大地、自然以及民族的浓烈情感弥漫开来,现场被一种雄强的力量感和肃穆的崇高感所笼罩。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老万’就像我们村的老头,就像我的父亲,特别朴实亲切。”“一走进大厅,就让人不由得闭上嘴巴,屏气凝神,体会作品带给人精神上的震撼。”……现场观众用不同声音表达着自己的感动。 王刚的“老万”系列创作起始于大批农民工进城的上世纪90年代初。“老万”最初是王刚邀请的第一个姓“万”的民工模特,后来则变成了千千万万个民工兄弟的代称。在长达10多年的创作中,他的“老万”形象经历了一个从个体到社会的意义转换与确认的过程,也建立了与农民群体的文化联系。 如果说罗中立的《父亲》(1980年)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形象与地位的重大转折,那么,王刚的艺术则被评论家看作是乡土写实绘画在新时期的延伸。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地位发生了巨变。他们从崇尚“劳动光荣”的当代英雄,回到社会底层。青年农民离开了他们的土地,“农民工”成为他们新的身份,由于他们从事最多的职业是建筑工,戴安全帽的形象成为近10年来中国美术主要的农民形象模式。而在美术作品中,农民脸上常见的笑容越来越少,没有了上世纪50年代的欢欣鼓舞和六七十年代的豪迈,乡村中的“守望者”和城市中的“茫然者”逐渐成为他们的主流形象。在众多描绘农民工题材的创作中,如何超越具体的物象再现,在新的层面上重回生命的底蕴,使作品获得现实与历史的意义?这是许多艺术家面临的创作瓶颈。 在王刚笔下,民工形象顶天立地,尺寸超大,于粗犷和朴素之外,每一个身躯都撑起了画面的张力。这些“老万”形象,是农民工群像。他们根植于中原厚土的文化积淀,摆脱了叙事性艺术手法的羁绊,超越了具体物象的束缚而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质朴刚健、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王刚作品着重于底层民众形象的重塑,作品形式多样,内涵厚重,在河南这样一个中国人口与农民工输出大省的背景下,具有了更多的社会价值与艺术史意义。”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说。 在展厅循环播放的录像资料记录了在架上绘画之外,王刚曾创意与组织的不少大型广场行为艺术。2007年,19个“泥人”耸立在郑州弘德广场的96座“老万”浮雕头像间,翩舞着原始舞蹈,5000多名学生在外围拉手呼喊“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大地的儿女”。2010年1月,在黄河岸边的《老万——大地之子的婚礼》,则表达了对农村、土地和黄河的深沉眷恋。青年时代对汉代陶器艺术家的执着描绘,使得他这些大地行为的人物常常是陶土外形,而日趋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的探索,则表明了他试图以各种媒介、材料与方式,建立起历史与当代的精神联系,以厚重的历史图像重建社会记忆的努力。 民工的处境和命运是一个有时代性价值的主题,也是当代文学艺术关注的主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王刚真诚地尊重这个群体,甚至视为自己亲近的朋友,持续地描绘这群活生生的躯体、活生生的灵魂,留住他们在大地上的身影,且一做就是好多年。一个艺术家能如此尊重自己的感受并把它与今日社会的文化景象联系在一起,他就有了自己探索的坚守支柱。”范迪安认为,王刚的作品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此次展览还引发了美术评论家们对于“农民工题材创作如何与中国当代社会相关联”“如何脱离表面化描绘的通病”等问题的讨论。开幕次日,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中原工学院的学生们在展厅现场还就“艺术能否改变社会”这一议题展开了辩论。辩手们多次拿王刚此次展出的系列作品“现身说法”,对艺术的社会影响力问题进行了多维度剖析。 王刚说:“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应该留在美术馆。”他决定将展览中的126件“老万”系列作品全部捐赠给河南省美术馆。“‘老万’系列作品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感动、一种亲切,从中追寻生命的意义,获得有关人的生存与空间的新体验。当我们与‘老万’目光相触之时,内心深处会传来一个真实的声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老万’,土生土长的‘老万’。”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表示,将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大众得以分享王刚艺术带来的感动和精神启迪。 “那些将人民的历史与命运置于内心,并且永远专注于民族文化的象征图像与社会记忆表达的艺术家,无论他身在江湖之远,还是地处草根之下,都会在艺术史中据有一席之地,他们的艺术也会因为和大地同在而与民族的生存发展共趋永恒。”殷双喜说。
以新课程理念 更好的激活美术教学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用真诚的爱心换取孩子们的信任
以“游戏性”的方式开展美术活动
儿童美术“教与学”的思考
小学美术教学计划
关于美术课实施愉快教学的建议
美术教学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领会新课程标准 激活美术课堂
美术教育中的游戏与教学的优化整合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美术教学反思
浅谈中国画教学
用心和学生“对话”
上好工艺美术课的五要素
小学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依靠直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探索
《可爱的昆虫》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点滴谈
启美启智启德启信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献给教师节的画》教学反思
《乌龟滚下坡》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让学生走进艺术殿堂
情感教育从小学美术课堂开始……
美术教学中的情意教育
揭开婴幼儿涂鸦和儿童画的奥秘涂鸦解析
儿童绘画与小学生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