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阳明堡孙常非 《挣扎》《狂飙》《拓荒》《欢迎起义的国民党空军》《火烧阳明堡》……刀法豪放,刀风朴拙,充满了朴素情怀和斗争意识。由中国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的“刀笔利痕——孙常非木刻展”于8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又让观众感受到鲁美木刻的别样风范。本次展览通过版画、素描等148幅艺术作品及孙常非倾注全部心力的理论著作,呈现他的人生之路和艺术创造,从而了解其刀笔耕耘中的崇高风范。 孙常非是20世纪初期东北版画界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亦是中国绘画透视学研究的先驱。他早年曾就读于吉林师范大学图画系学习绘画,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吉林诸所大中院校。
20世纪初的东北,阴霾笼罩社会,在鲁迅精神的感召下,孙常非以木刻版画的艺术形式履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狂飙》《胜利》《拓荒》等作品所显现出的批判性、斗争性和顽强的不妥协性,使之成为沦陷区土地上革命美术的代表。 孙常非的木口木刻作品则展现出另一番艺术趣味。木口木刻多取纤维细密的木料横断面而作,画面以细腻的线条、流畅的刀法和富有层次的构成而见长,尤为适于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他于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建设公园》《炼钢》《欢迎起义的国民党空军》等木口木刻作品,就借助此一特殊的艺术特点,实现了题材、形式和材质的完美融合。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新中国美术教育的需要,孙常非毅然“转型”:接受新的工作任务——筹备鲁迅美术学院艺用透视课程。
面对空白的教案,他不惜弃刀封版,以全部心力开辟了另一番全新的事业。1958年所著《透视画法》就是这付出后初结的硕果。 在展览举办之际,孙常非的子女向中国美术馆捐赠58幅孙常非版画作品,由此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孙常非版画艺术序列,为后人认识、了解、研究东北地区早期版画,特别是新型木刻运动在东北地区的早期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捐赠,孙常非的女儿孙晓俄谈到:“父亲的一生,如同他的名字,常常出错,然而在这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父亲把整个身心都融进了祖国的教育事业,融得切切实实无些许保留。”
“身份多栖”与“逸民心态”——试谈刘斯奋先生的人物画创作
吴为山:城市雕塑该立法了
写意花鸟画的主题观念和形态(图)
书法传统的现代意义
多媒体与博物馆:博物馆文化没必要僵化
初识潘华
穿行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艺博会
像岩石一样在大海中耸峙——潘华画集序
刘斯奋,一位严肃的新文人画家
揭秘张大千后半生
收藏家田太华集成万米书画长卷的当代文化属性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朱新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组图)
从画理到书理:画论能支撑书论吗
画家杨佴旻的探求:成功在久不在速
人民日报评论: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音禅师指画欣赏——当代著名书画僧的艺术禅(组图)
许江: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活化传统、弘扬美德?
李楠:艺术家只是一块土地的孩子
当代艺术背景下审美现代性思考
欧洲风景画的诗意探索(图)
商业社会里的美学家
许江:绘画是有肉身之痛的
对新时代工笔画绘画语言的思考
皮道坚:让浩瀚的江流荡涤心灵(组图)
热爱艺术与理解艺术
赵红尘:艺术过程不重要 呈现效果最重要 (组图)
参禅体道 以书修行——张德林其人其书(组图)
李渝:高居翰治画史每每有奇想异论
不宜过于夸大书法作品的形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