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国名家画北京”主题创作展览活动进行第二次评审。经过陈启刚、张占琴、贺成才、孙志钧、孙立新、刘孔喜、庄小雷7位评审认真的初审和复核,53幅国画和64幅油画从270余幅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本次评选。 今年5月启动的由北京市文联、北京美协主办的“中国名家画北京”主题创作展览活动,8月份已经从45幅特邀画家的创作草图中评审出入围作品22幅,此次则是从社会征集的110幅油画作品和162幅国画中进行评选。活动得到了专业画家和美术爱好者的热烈响应,纷纷用画笔描绘美丽的北京,创作出了一批集中展现古都风韵、名人故居、重大庆典、城市巨变、人们美好生活等内容的优秀画作。据悉,本次评审结束后,主办方将把评审结果通知每位画家,计划于明年元月完成原作的征集工作。明年2月至3月,完成对主题创作特邀画家作品的征稿,计划在明年6月中旬举行开幕式展览。
“挪用”缘何也能成名作?
毕加索VS现代英国艺术
美术品著作权保护空间尚待拓展
“雕塑计划”:新格局下的自我突破
施大畏委员:直面当下美术界无法回避的困境
郑重宾中式媒介上的西式思考
工笔画不可少了绘画性
美术的“废墟”
美术史论学科发展开始转向“财经学”?
雷人“鸟巢”频现,都是创新乏力惹的祸
《中国艺术报》:文艺批评为什么看不懂
张桦:传递生命的温度
静观天地大美——卢禹舜的新山水艺术
偏见目睹之798怪现象
法国风景画大师韦尔内标志性灯塔被发现
艺术授权使艺术变得触手可及
中国画需要艺术家真情投入
放下权威:当代艺术中的艺术家与网络
方力钧:创作动力源于痛感激发
烧“水”的深意:回归传统文人精神?
艺术×工学=设计²
“打造画派”之风应煞一煞
质沿古意 文变今情—马书林画京剧人物
公共雕塑:在空间中博弈
程小琪的荷很有趣
笔墨当随时代——现实题材作品创作随感
书画“名家班”的奥妙
易介中:把艺术当做豆腐一样
工笔画家的精神追求:沉得下去 抬得起来
扬州盐商与扬州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