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
很多人游故宫,都惊诧于导游讲的所谓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却忽略了位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的一间小小书斋。它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书房。透过窗户,窥探这仅八平方米的小小书斋,驻足于此,也总能令人付思联翩。
乾隆皇帝作为“文奋武钦”的一代帝王,其书房虽小却极为雅致。楠木雕花隔扇将其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摆设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其御笔手书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书法),从内容可见乾隆之胸襟与志趣。“三希堂”的陈设幽雅朴素,既弥补了空间的不足,又带有极强的人文气息。古朴而不失优雅,清新而富有内蕴。
书斋之所以改名为“三希堂”,是因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尤其受到乾隆帝的珍爱,并特意贮存于此,不时把玩。实际上,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这些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品力作,凡经乾隆亲自鉴赏过的珍品,往往钤有“乾隆御览”和“天子古稀”二玺。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在艺术上拥有最挑剔的眼睛和最精微的直觉。他是古往今来搜罗最富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之一,同时在诗词、曲赋、书法、绘画、音乐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身为帝王而有如此才华,加上天下太平能游历神州,真是不虚此生,这在帝王群里也堪称“个中翘楚”。他又是帝王中少有的高寿者(可能与其广泛的情趣爱好相关),因年事已高祭天时在天坛留下的“古稀门”,也成为一段佳话。
乾隆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作诗41863首,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同时他还是一名语言学家,其语言能力超群,精通满语、汉语和蒙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也达到了“能之”的程度,这在古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
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他为最。乾隆亲自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是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他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下令征求书籍,完成《明史》《清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这些成就与他的博学不无关系。由于乾隆皇帝对文化事业的热心,汉学从乾隆朝愈益兴盛,至嘉庆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派”。
在建筑艺术方面,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扩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这些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我国园林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驻足“三希堂”外,感觉其空间虽小,但管中窥豹、小中见大。“三希堂”引领着天下读书人的人文风尚,同时更见证了一代盛世的人文辉煌。
大道成器 中外陶艺家展现不同理解和体验
上海海派书画院成立十周年系列巡展开幕
“铸墨塑艺”邢少臣花鸟作品展在京举办
“家山在望”书画艺术展在孟津卫坡古民居举办
中国漆画展在波兰华沙开幕
“童年画语”杯儿童绘画比赛在上海启动
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名单公布(组图)
乌拉圭的瓜拉尼艺术展亮相北京中国美术馆
“书道不二——荒木经惟-冯唐双人展”
中外69名陶艺家汇聚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
“辉煌大秦:兵马俑”特展走进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
“溯古融今——中国漆画展”波兰华沙开幕
奥地利总统访华 从成都带走了一幅银版画(组图)
从医生到画家 施慧个人油画作品展在昆展出
中国美术家作品哈萨克斯坦邀请展举行
海峡工艺精品奖获奖作品在台湾巡展
福建松溪版画登上中国美术最高殿堂(组图)
刘解先、刘蒙书画作品描绘祖国大好河山
达芬奇与鲁班艺术科学国际大展 北京开幕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文化展”在京开展
刘九庵为赵大亨《荔院闲眠图》“正名”
“瞳歌印象 留守儿童” 纪实摄影展在贵州美术馆开幕
漆饰家具地位尊贵 黄花梨并不为明宫家具青睐
“孤独的泡面”100碗面的治愈时刻魔都首展
杨永伦书法艺术精品展在长沙开幕
“百壶百画·翰墨紫玉”展东坡诗意
“奥德赛•布莱恩”胡顺香个展开幕(组图)
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重新观看历史(组图)
“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亮相故宫博物院
“2018国际摄影节展”将于5月在河南郑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