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雾霾笼罩了大半个中国,让人们艰于呼吸,苦不堪言。2月25日下午,20余位艺术家在北京天坛自发举办了一场“祈祷蓝天”的行为艺术。有专家称,中国的雾霾将时常出现,可能会持续二三十年。表现雾霾、呼吁环保意识的艺术作品自有其积极意义,想必以后会越来越多。
随着雾霾的短暂散去,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心思来关注艺术。每个人都知道被称作“文物”的东西一定珍贵,但落实到博物馆的具体工作,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和隐忧。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2月24日透露,目前全国的公立综合博物馆、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共计3866座,每年推出的展览约2.2万个,接待观众达到5.6亿人次。而国内“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蚀情况,其中受重度腐蚀的文物达到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
和博物馆相比,我国美术馆无论在数量和参观量上都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作为相对新兴的事物,尽管其建设得更快,但问题也更突出。本周三,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在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正式奠基动工。这座计划于2015年建成的大型设计博物馆将收藏7000余件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设计作品,据称其体量“不是世界第一,至少也是亚洲第一”。中国的确缺少一座研究、展示设计艺术的博物馆,如果说绘画等美术作品离普通人仍有距离,那设计艺术则相对与普通人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建博物馆不是坏事,但坦白地讲,我们很难将中国设计简单寄希望于一座博物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认知等都是中国设计自我提升面临的挑战。
近日,一则走红的微信教程让人们体会到艺术带来的温情。北京一名26岁的儿童美术教师为了让远在家乡的父母学会用微信,手绘了一个详尽的使用教程,教程被朋友传上网络后备受追捧,想必触动了不少中国年轻网民的心灵吧。已经离乡8年的年轻人,用艺术的方式拉近了距离,同时也流淌出距离无法隔断的温情。
艺术的魅力从来无法定量,总是有人对此痴迷不悔,有人对此不屑一顾,当然也有人借此做其他事情。据媒体报道,佛兰德斯艺术家凡·戴克生前所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将被藏家带出英国,以致英国政府对其颁布了临时出口禁令,但是必须筹集1250万英镑买下它才能使其留在英国。最近几个月以来,英国一直在为能够挽留这件作品筹集资金。日前,英国王妃凯特来到英国国家画廊,为作品“代言”,呼吁广大民众慷慨解囊,将其留在英国国内。
对于中国人来说,此事听起来新鲜而又匪夷所思,我们能够想象的捐款常常与灾难、疾病、贫困等相关,而为了留住一张画而募捐,委实少见。但艺术就是如此,理解它、热爱它,不需要理由。
吴休八旬诗书画展“温故探新”
首届海峡两岸名家抽象艺术展
梁江首次个人书画展将办
赵梅生画展开展
“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将办
美术双年展:展示世界美术多元共生
李德哲画展在周口举行
刘宇一从艺50年回顾展开幕
德雷塞尔大学教师作品展亮相央美
“法国·中国具象表现绘画特展”将亮相
特写:走进吴冠中画中的“点、线、面”
2011年中国写实画派七周年展21日开展
中国人物画邀请展“人文·北京”意韵
“意象抚顺”亮相中国美术馆
百雅轩艺S空间力推版画名家展
赵曼水墨作品展研讨会综述
赵俊生人物画讲堂办进社区
北航艺术馆力推油画家冉劲松
曾迎春中国画展展现“画意中的诗情”
百雅轩2011回顾展跨年展出
中国雕塑家吴为山联合国总部办展览
何多苓百幅作品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世界最长木雕《千佛图》有望春节展出
首博开启鲜为人知的“大千世界”
韩三之绘画奏响“水的交响”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中国山水画名家画扬州作品展”举行
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在中国撩开面纱
三家博物馆联办书画展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好评
201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