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资讯 > 中国美协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写生采风

中国美协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写生采风

查字典美术网 2013-01-29

呼麦歌手黄华三

中国美协赴内蒙古写生采风团的画家们为当地一个牧民家庭写生画像 锡林浩特城郊,由当地牧民组织的那达慕,一个四五岁的女孩,“神气”地坐在马背上,她周围是或用相机、或用速写本记录下这珍贵瞬间的画家们,当小女孩走下马背,牵起缰绳,马儿顺从地跟随她,展现人与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时,久居都市的画家们为之折服; 西乌珠穆沁旗广阔的草原被一场难得的雨水滋润着,十几位画家“躲”在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蒙古包内,在飘香的奶茶与酥脆的奶豆腐“刺激下”,快速地挥笔记录下这个普通牧民家庭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从马靴到羊耳朵,从衣服纹饰到生活用具,他们画得不亦乐乎; 西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排练厅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呼麦歌手与顶碗舞者安静地坐着,为那些来自远方的画家朋友当了一回“模特”,清澈的双眸与极具民族风格的装扮,让画家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表现出这支拥有50余年历史的基层文艺队伍的光荣传统与灿烂前程。 这3个片段来自不久前中国美协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写生采风团。从6月24日至30日,中国美协组织包括张道兴、杨力舟、周荣生、郑艺、龙力游、邹立颖、陆庆龙、方正等在内的来自全国各地画院、学校、部队与各地美协系统的30余名老中青画家,来到有着天堂草原之称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感受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元上都遗址的文化积淀,体验蒙古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反映这个民族与这片草原在过去百年中经历的沧桑变迁。节日里的蒙古族华服与日常生活中的牛仔裤、T恤衫,鲜嫩的牛羊肉、清冽的草原王美酒与全国各地的美食佳肴,零星点缀草原的蒙古包与拔地而起的高档酒店,奔腾的马儿、横穿公路的羊群与不时快速飞驰的列车、掠过草原的飞机,一切似乎没有变,而一切又都变了。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中,画家们感知着这个对他们大多数来说曾经无数次向往却略感陌生的世界。

草原之变与草原之未变 曾感受过1981年那达慕大会盛况的画家王迎春,觉得自己眼前看到的这个由周围牧民自发组织的小型那达慕不那么“原汁原味”:过往的勒勒车变成了如今的小汽车,往日的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到如今只有老者才穿着的民族服装……生活的味道似乎少了一些,对喜好视觉表现的画家来说可能有些“遗憾”,但当在博物馆中看到几十年前自己曾见过并拍摄过的摔跤手照片时,王迎春还是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这些影像资料我也有,并悉心保存着”。尽管草原上悄然发生了变化,可这并没有阻止王迎春对蒙古民族的热爱,她依然拿着本子,抓住每分每秒,不停地勾画着、记录着。蒙古族溶入血液里的对草原的眷恋与天性的淳朴、豁达,依然感动着王迎春,让她有兴致拿起画笔表现这个伟大的生生不息的民族。 来自海军美术创作队伍的画家邹立颖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草原,在部队时他就曾深入草原腹地,与当地牧民同吃同住。电力紧张、零下30多度的严寒、冻得没有知觉的双脚都让他记忆犹新,正是生活条件的艰苦,才让他对蒙古民族充满敬佩之情。

与多数采风团画家此次主要搜集素材不同,邹立颖已经对创作有了“规划”。他告诉记者,自己要创作一幅大画,表现几个牧民赶着成群的马儿回到牧场的瞬间,路途的艰辛与牧民的坚毅是这幅作品主题,而此次的采风对马的观察与记录是其主要“日程”之一。 邹立颖所说的,写生采风之后要创作的大画,正是为参加今年下半年中国美协重头展览之一“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而精心准备的。据本次写生采风团团长、中国美协秘书长刘健介绍,这是今年中国美协组织的第二个赴内蒙古写生采风团,主要任务就是为“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做前期素材准备。在这个展览中除了有展示几十年来反映内蒙古草原的经典之作外,中国美协组织的3批画家深入草原,表现今日草原风采风貌的新作将是展览的亮点之一。

刘健表示,继“灵感高原”表现藏民族、“天山南北”反映新疆各族风情的大型展览举办之后,社会反响强烈,中国美协此次精心组织以表现浩瀚草原为主题的展览,显示出主流美术界对少数民族题材与少数民族创作生态的关注,希望展览在梳理内蒙古美术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为各民族增进了解、和谐共生贡献一份力量。 风情化与民族特质 对少数民族题材的表现,历来存在争论,由于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民族之间很容易“他者化”,随之而来,不少画家表现少数民族的作品也容易“风情化”。对此,本次写生采风团团员、蒙古族画家朝戈深有体会。“对于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的创作,不该停留在对外在表现的迷恋上,如对服饰与生活方式的简单描摹,而是画家要看到这个民族的命运,看到这个民族的历史,看到这个民族与世界的联系,了解这个民族的悲喜、胸怀与渴望。如果只是简单呈现异域风情,我们就无法在作品中显示出实质性的东西,也很难打动这个民族的观众。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画家,朝戈的话语无疑对当前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具有警示作用,而他本人恰恰一直在作品中寻找一种普遍的、属于全人类的精神特质,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 当然,要做到朝戈所说的摆脱“风情化”描绘这一点,仅靠几天的采风、写生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点上,以表现蒙古族题材扬名的画家龙力游有绝对的发言权。龙力游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自己几乎所有作品都在表现蒙古族生活的点滴。“我时常会描绘几个家庭的变迁,从小朋友到长大成人再到他们为人父母,我持久关注、记录,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不知疲倦地表现他们。

”当问及这种热情与动力源自哪里时,龙力游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或是什么情结,他只是说,可能跟这个民族生活的人文和地理环境有关,每当看到草原骄子骑着骏马飞驰而过时,心弦总被拨动,一种共鸣与震撼由此生发。 毫无疑问,一次简单的采风、写生是不足以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更谈不上就此便可创作出表现这个民族精神内核的佳作。但是,采风写生是个“引子”,如果没有这个“引子”,是不可能有这么多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创作机构的多画种的画家聚在一起,共同关注与描绘一个民族、一片土地的。而这个过程除了感知感受、搜集素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交流与学习。来自首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级研修班的5位学员是本次写生团的新鲜血液,其中新疆的吐尔洪·买买提是第一次来到草原,除了自然环境外,最让他激动的是能跟这么多画家一起写生。

除了动笔,他更多时候是站在其他画家身旁,看他们如何起笔,如何观察与捕捉对象。或许,这个难得的与众多画家同行、交流的机会要远比对着模特勾描几张速写重要得多,而这次经历无疑让他迈出了接近蒙古族与天堂草原的第一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中国美协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写生采风"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资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