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贾铭发自台北 乾隆在位六十年间,文治武功俱臻高峰,自称“十全老人”。 或许正是因为“十全”,这位皇帝也留下不太传统的行为痕迹。譬如他每次南巡绘制的地图,堪称现代版“旅游攻略”;他喜欢随时做笔记,《富春山居图》就“悲剧性”地被题跋了30多处;他一生热爱文艺写过四万多首诗,可惜没有一首为后代传诵;他还喜欢在画中将自己Cosplay(角色扮演)成菩萨、文人、采药师等模样;除了虚拟角色扮演外,他在生活中也扮演着诗人、画家、收藏家、鉴赏家、园林设计主导者、博物馆馆长等多重角色…… 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主办的“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味”特展正在台北“故宫”展出,展览以乾隆皇帝的艺术品味为主轴,借由200件文物,呈现出一个既不局限于正史记载也不同于电视剧瞎编的充满趣味的“文艺青年”弘历。其中45件藏品借自北京故宫。 借展珍藏在北京也难得一见 这是两岸故宫第四次合作展览,到台北参加开幕式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两岸的文物合展从康熙、雍正到本次的乾隆特展,使得清朝的文物系列更为完整。 本次由北京故宫借出的45件藏品包括英国18世纪铜镀金仙鹤驮亭式表、《高宗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轴》、乾隆皇子时期书法习作《摹王羲之之乐毅论》等名品。单霁翔称,这些宝贝就算是在北京故宫,平时也很难见到。 其实过去十年间,国内外以乾隆为主题的展览已有过五展,其中就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因此如何策划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乾隆展令人颇费思量。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经过两年的努力,策展团队最终从乾隆说过的话、写下的诗文及留下的各种文字痕迹中,辑成“清高宗乾隆皇帝艺文活动年表”,由此定格艺术品味成为展览的主轴。 展览共分三单元,第一单元“品味养成”旨在探究皇祖、皇父、帝师对乾隆皇帝的启迪,以及词臣、画师、能工巧匠与丰富典藏的环境对他艺术品味的影响;第二单元“鉴藏制作”主要呈现乾隆皇帝大规模且有系统地整理清宫典藏,并对文物进行品评分级,直接指导当朝制造式样,影响及于清宫内外艺术风格;第三单元“生活艺术”主要呈现清高宗长达一甲子主宰天下,经历六次南巡、开疆拓土、西风东渐、万国来朝等变迁后,将人生阅历转化为独特多元的艺术品味,并实践于生活情趣中。
“双向”借展尚存疑
“应该这么讲,全世界最有资格办乾隆展的就是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两个故宫收藏的文物各有特色。”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副处长余佩瑾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但因为各种原因,有些文物还是未能成功从北京故宫借出,“比如《平安春信图》,这张画表现的是雍正要传位给乾隆的一个明显象征;比如《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轴》,我们原本想借最好的养心殿版本,但未能成功。” 对于向来备受关注的台北“故宫”展品出借大陆的问题,冯明珠回应称,不久前已经向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了台北“故宫”饕餮纹商标的注册,目前正在等待答复,“到时如果能用我们的商标,出借也更有希望。”而余佩瑾则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台北“故宫”展品借至北京尚不成熟的原因是,台湾方面规定,台北“故宫”展品借出岛外一定要取得司法免扣押权,“如果可以实现,我们一定会去北京展览。” 单霁翔则表示,博物馆应是文化绿洲之地,台北“故宫”文物到大陆展出其实在大陆已有保障。不过他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指出本次衍伸的“乾隆潮·新媒体艺术展”也相当具有艺术价值,倒是可以借由2015年北京故宫建院90周年契机率先登陆北京。 扮菩萨确是乾隆创举 特展开展一个多月以来,吸引览客如潮。有观众称,自己爆笑着看完全程。乾隆的艺术品味到底怪不怪?他为何热衷做笔记与画地图?清代皇帝是否都有变装癖好?他到底是否如电视剧描绘的那样,“忙于后宫事务”? 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余佩瑾博士。余佩瑾近年来主要从事清朝宫廷文化和南宋官窑研究,她即将于大英博物馆进行为期六个月的交流计划,研究该馆及欧洲地区与郎世宁有关的清代宫廷陶瓷、画珐琅及18世纪钟表等收藏,以完成“郎世宁与瓷器”研究。 时代周报:乾隆为什么喜欢在画中Cosplay成各个朝代各种身份的人? 余佩瑾:其实“角色扮演”并不是乾隆首创,他的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也玩Cosplay,雍正曾在画中把自己扮成一个法国人,戴上假发在打老虎;明代也有一些,但多数与政务相关,因为从皇帝角度来看,把自己变装画进画中有等同于宣传自己、展现政治形象的效果。只是乾隆Cosplay得特别多,一是因为他活得久,二是因为他实在太向往宫外的文人生活。 乾隆的Cosplay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他对于画中世界向往,譬如清朝画家冷枚的《赏月图》深得乾隆心,他便命画师重新临摹,再将自己放入画中取代主要人物,手持如意坐在树根椅上赏月,取名《高宗观月图》;又譬如明代画作《雪夜读书》,乾隆更是亲自临摹后命画师将他画入其中,虚拟体验一回文人在雪夜茅房寒窗苦读。另一种Cosplay是虽然模仿前人画作布局与风格,但画中主要人物及其周遭场景都变成乾隆和他的真实生活。譬如本次借展的《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轴》虽是改自宋人画作,但乾隆身边的家具和人物都是当下真实的。所以与其说是变装模仿,不如说是他对于理想文人生活的憧憬。 时代周报:还有一张仿明代丁云鹏《扫象图》的《高宗洗象图》,乾隆居然扮成了菩萨。 余佩瑾:哈,他扮菩萨也不只是这一次,进贡给他的很多唐卡作品中就有他不少菩萨扮相。扮菩萨确实是乾隆的创举,像雍正顶多也就扮过高僧而已,从未扮过菩萨。另外,据说这幅画是西洋画师所作,这主要是因为乾隆比前辈面对更加异国文化多元的时代,用肖像画去贴近不同宗教和西方世界,是传达和接纳邻国和异族,缔造美好关系的一种策略。 时代周报:慈禧也很喜欢把自己Cosplay成观音的模样? 余佩瑾:慈禧有一部分的作为就是学乾隆的,并且乾隆的影响从慈禧一直到清末民初。当时袁世凯即位称帝,想要烧陶瓷;他知道最好的陶瓷是北宋汝窑,但忌讳北宋是一个亡国象征,也想创造康雍乾一样的盛世,于是最后便效仿乾隆烧珐琅彩。
乾隆傍晚必看一小时文物 时代周报:是不是因为乾隆的文物藏品特别多,所以能够做成这样一个有趣味性和接近性的展览,如果做康熙或雍正呢? 余佩瑾:我觉得是可以的。譬如2006年我们做“康熙大帝和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也很有趣。因为康熙和乾隆本身关心的重点可能不一样,所以这次乾隆展主要谈艺术品味,从一个帝王的角度去探讨,人是天生就有艺术品味还是经过后天养成的。 时代周报:乾隆从小就喜欢艺术吗? 余佩瑾:他是真的喜欢。在他还没登基之前,就常跟画家有往来,譬如唐岱。有学者研究过,每天下午五点到六点是乾隆研究文物的专属时间。我们这样(在台北“故宫”工作)的人,也不见得每天都会去看文物呢。所以我相信,每天的训练会让他累积很多知识,然后转换成独特的艺术品味。 时代周报:谁对乾隆的影响最大? 余佩瑾:爷爷康熙对他的教育是最大的;董邦达、郎世宁这些常常随其左右的画师和工匠也对他有一定影响;另外还有西洋传教士直接促使他在圆明园盖过一批西洋楼。乾隆的老师蔡世远对他影响也很大,他曾写过一篇《三希堂记》,当中便提到他的书房“三希堂”就是效仿老师的书房“二希堂”而建,从中也表达出要超越老师的想法。 时代周报:你会认为乾隆的艺术品味有点怪吗? 余佩瑾:我个人觉得乾隆满有品味的,先不说器物的历史,首先他喜欢比较精致的东西。譬如御制瓷器那么多,乾隆最喜欢青瓷,素雅且烧得最好。只是有时候,他作为一个帝王,需要展示多元兼容并包,所以把各式各样的展品摆在一起。但我相信他有属于自己个人的爱好。 时代周报:乾隆自身的艺术水准如何?这次特展老是调侃他,说他的字画粗糙笨拙。 余佩瑾:你看他从小练字,还是有经过努力。虽然跟大书法家有差距,但已经不错了。 乾隆南巡之地,后来都成了旅游景点 时代周报:在位时间长,南巡次数多,所以现在电视剧最爱拿乾隆做文章,也是合理的吧? 余佩瑾:乾隆心目中的偶像是爷爷,爷爷做过的事他都要做一遍,但是又不敢贸然超过爷爷。合不合理要看怎么编,但稗官野史中关于乾隆本身身世就有很多种说法和演绎。回归到历史,乾隆真的很重视南巡。他在乾隆49年时曾写道,回顾自己在位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件是西师(西边打仗),一件就是南巡。南方一直是人文鼎盛之地,乾隆是从北方来的异族,又那么爱好文艺,当然要汲取南方文化,笼络南方文人。 时代周报:他南巡时还干过一件让现代人很亲切的事,就是去的时候画规划图,回来的时候画线路图,编纂成《南巡纪程图》、《南巡盛典》等,真的很像旅游攻略。 余佩瑾:对,从现代人角度看完全是旅游攻略,这是我们策展时就想到的,如何让文物与时代脉动相关联。当然,作为一个皇帝,出巡需要规划是很合理的;至于回宫后,那是因为乾隆是一个很喜欢记录自己所走过痕迹的人,他觉得每一段旅行自己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当然更有趣的是,乾隆南巡所经之地,后来也变成当时人们的旅游景点。 时代周报:他还喜欢随身携带古画去实地对照着看? 余佩瑾:他就是想要看看古人画得到底像不像,那个时代没有电视电脑,一个皇帝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自己强大的好奇心。更好玩的是,一旦古人画得像画得好,他就马上要题字,比如《富春山居图》就被题跋了30多首诗,有的还直接题在画心。反正他大概觉得文物都是属于他的,可以随手做笔记。康熙和雍正也会题跋,但不会那么多。最简单的解释是,乾隆真的非常喜爱;另一个理由是,他认为这些传承下来的文物,可以通过他来展现文明。他曾经在御制文里提到,自己希望能够吸收古代文明,然后创造另一种超越前人的文明。 时代周报:除题跋前人作品外,乾隆还有“山寨”嫌疑。展览中有一件剔红双层牡丹纹圆盘,同时刻有“大清乾隆仿古”和“大明永乐年制”款识,乾隆为何会有这种据为己朝的“贪念”? 余佩瑾:其实这不只是乾隆个人行为,宣德就常常这么做。他大概是真的觉得永乐年代的瓷器很漂亮,就学宣德将永乐的款换成自己的款;这在他的御制诗中有说明。 时代周报:乾隆若放在今天也算是个文艺青年。过去也有一些帝王热爱文艺,但大多数如李煜和宋徽宗往往因此荒废政事。乾隆为何可以兼顾呢? 余佩瑾:因为他立志当全能皇帝啊,你看他的《十全老人之宝说》就知道,这也是我们本次策展以此命名的原因。 “当代文物”的重新演绎 贾铭 乾隆五连拍,乾隆开飞机,乾隆时装秀……这些听起来有些哗众取宠有些“扯”的元素,让记者在观展之前并没有对这个新媒体艺术展抱多大希望。不过在策展团队“光助大房”创意总监王纪尧的解说下看完全程,我不得不佩服这一波“乾隆潮”,真的能够掀起风潮。 走进乾隆潮展入口,眼前两旁电子屏幕上是形形色色的古装动画人物,一旦靠近,他们就会以各自的语言或方言与观众打招呼:“你好,乾隆!”这是本次新媒体展企图传达的概念:你我他,人人都是乾隆。 这些人物都取材自乾隆非常喜欢的《皇清职贡图》,他们来自日本、韩国、越南、葡萄牙各地,策展方在台湾找来相应的人为他们配音。有趣的是,图中还有两位台湾原住民,根据他们的民族服饰辨认后,策展方翻山越岭终于找到会说该族语言的老人,其中一位还像画中那样吹奏起鼻笛。 看过“十全乾隆”展的人都知道Cosplay简直是乾隆毕生最爱。在“乾隆潮”,每位观众也都可以玩一把Cosplay。以《汉宫春晓图》为本设计的虚拟城市“乾隆的春晓庆典”吸引人群驻足互动:观众只需在起点处拍摄一张大头贴,就会自动进入墙幕上的虚拟世界,扮演成各种角色,与《汉宫春晓图》中的历史人物以及开着飞机的乾隆发生各种关系,当中还可能会遇到大塞车、机械故障等现代人的麻烦事。 而旁边的一处拼图装置,观众则可通过移动玉玺模样的图块,重建取材自《十二月令图》的清宫山水园林设计。当然,最爱题跋的乾隆最后也会给你圈点,至于是点个赞还是比个逊就看你的个人美学修为了。另一个大受欢迎的互动装置是取材自珐琅彩花瓶的“乾隆的奇异山水”,观众站在指定位置,装置就会对其服装色彩、肢体动作进行解构,最后变成独特的花纹组合印在花瓶上。 “潮”是中文的说法;应该如何解释给外国人?王纪尧说,他们对于潮的拼音CHAO进行拆分诠释,C是Creativity(创造力),H是Heritagy(遗产),A是Art(艺术),O是Odyssey(旅程)。“乾隆皇帝的艺术收藏贯穿古今东西,本展览诠释下的‘符号乾隆’也以多重的文化混音,为历史、展览虚构的平行时空,以及参观者所身处的当代三者搭起互通的桥梁。” 王纪尧说,“新媒体”并非创作的主体,而是创作的载体之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式交错演化下,其实早已没有新与旧之分。”策展方认为,能够与自己和他人沟通出“新”的思维或情感,才是“新”媒体的精神。因此,“人人都是乾隆”,意思就是人人皆可阅读、人人皆有诠释权、人人皆是时代符号的创作者。 早在乾隆特展之前,台北“故宫”已有过新媒体展览的尝试。2011年,浙江省博物馆藏《剩山图》和台北“故宫”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本合璧展出之时,台北“故宫”就同时举办了“山水觉:神会黄公望、山水新演绎之新媒体艺术展”,其中“山水化境”单元动员上百人历时一个半月不舍昼夜24小时工作,使用上千张摄影照片与42台投影机,让当代的《富春山居图》细腻地刻画时间的流动感、光影的变化,以及落雨、雷鸣、乍晴和每片落叶的飘动。那是台北“故宫”第一次展出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不难发现,近年来,台北“故宫”越来越意识到用现代人角度诠释文物藏品的重要性——以文物为文本,解构文本的美学与实用性,提出现代的诠释观点,并重新演绎与创作而成当代文物。“乾隆潮”以后,台北“故宫”想必还会有更多新媒体浪潮。
全艺社四周年作品展澳门举办
潘柏林陶塑精品展举办
海峡两岸书画奇石特展举行
180米书画长卷献礼十八大
米勒《拾穗者》等87幅世界名画抵沪展出
林天苗首次回顾展现身纽约
城市变迁的中国提问
李雄伊作品上海展出
大同将办国际壁画双年展
“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中国行
正举沈鹏书画作品展举行 展出百余幅书画作品
“水立方”办国际书画大展
著名画家成星大写意中国画作品展在京举办
墨韵江南风——浙江海宁中青年画展纵览
国际名家作品邀请展彩笔颂辉煌
安东书象展走进北京大学
名尚风华展十年艺术历程
春天雅集第一回
“虚薄”绘画展在北京开幕
新春名家书画作品“蛇舞丹青”
中央美院青年教师八人展
四画家联展“绘事后素”
西安举办徐悲鸿精品展 5件一级文物成"亮点"
第二届九城联展(北京站)开幕
浙江美术馆特展精品藏品
庆庆艺术回顾展开幕
于敏工笔画展关注女性题材
中哈联展庆祝建交20周年
中国女画家协会在京成立
第四届“明天会更好”书画展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