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在《不真空论》中说:“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之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由此段论述看,物的存在是一个幻在。儿童在涂鸦活动中,时常以自言自语的内心表达状态自乐,儿童笔下的痕迹,无论线条如何游动,其表达在画纸上的痕迹都是一种“是以名之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的精神境界,可以看出,儿童在其绘画活动中的精神哲学里,始终存在着“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的心理追求。虽然儿童此刻将这个笔下的痕迹命名为“杯子”或其他物象的名字,但此刻的状态确是孩子以笔下痕迹之“物”,求某种生活经验中某物象之名。因此,儿童绘画活动的真实心理状态是一种艺术的方式。
物象存在的“幻化”,在儿童美术活动中广泛存在,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善化”的,画的是成人看不出的墨迹、线条构成的圆圈,却命名为他物,这就是儿童对于社会生活世界的主观认识与理解。在儿童涂鸦活动以及大量的美术活动里,万物皆处于大化流转之中,没有一个定在,成人又何能言其写实或写真呢?在儿童的画面里,形虽有而无其质,名虽名而等于未名,因此,“名实皆不能定,故而为妄”所描绘的就是一个空灵、虚幻世界。
中国艺术史上八大山人、徐渭等均喜欢在幻化的世界中追求真实的意义。例如,徐渭在青藤《仿梅花道人竹画》中这样吟唱“唤他是竹不应承,若唤为芦我不应。俗眼相逢莫评品,去问梅花吴道人”。此诗句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而,看不懂儿童美术作品的成人之眼睛实为徐渭所称的“俗眼”,此刻请成人们不要乱品评儿童画,如果要明白儿童究竟画的是什么,去问儿童美术专门家“吴道人”。
新疆教育学院韩思菊老师的3岁宝宝“美美”之水墨表现的视频,在不明白的成人们看来,是儿童涂鸦的连续荒诞剧,实际上,美美小朋友的水墨表达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精神世界涌动,是她对生活感悟的自主表达。徐渭有著名的青藤“墨戏”,青藤有诗云:“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杂四时。莫怪画图差两笔,近来天道彀差池。”青藤先生说自己是“墨戏”,别有深意。这并不是先生耍弄笔墨技巧的游戏,而是在水墨淋漓中表达人生如幻化的境界。美美小朋友的水墨是“美美游戏墨挥洒,万物都将落笔端。莫说画面无章法,童心堪比天造化。”
按照朱良志先生对徐渭“莫怪画图差两笔,近来天道彀差池。”的解析:意思是说,“别怪我画乱了,没有了规矩,其实世事的运转就是混乱,人们所经验的只是一种表面的秩序,是一种虚幻景象。”
因此,在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的观察、思考中,要反思佛学中“言教不真”的思想。因为,这一思想对中国艺术深有影响。我们知道,中国艺术进入两宋之后,渐渐形成“形式即幻象”的思想,也就是说,艺术形式是幻象,没有实在的意义。如画家画山水,并不是为了表现这山水,因为,虽然画面里有山水之形态,但又可以说不是某地的山水,因为,画家此刻根本不是要将它们当做山水来看,而只是借助于山水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觉。儿童的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的表达也是如此,成人如果要想看明白儿童所画,如果成人仅停留在对画面物象真实性形态的辨别视角,你就不可能懂得儿童之精神世界,就不可能懂得儿童美术活动当下的心境是何种状态。这样的例子就如同在小学、初中、高中美术课里鉴赏八大山人作品的意义一样,如果美术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们的眼睛去分辨八大究竟画的什么鱼,什么“翻白眼的”鸟,什么花的话,学生们就不可能懂得八大,更不可能理解八大作品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画家笔下的一切都是幻象。同理,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其笔下的所有痕迹也是他们对生活世界感悟后的幻象。
研读中国古代美学以及中国艺术(绘画)理论,思考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反思的问题很多、很多。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中国画
昆明学院2015年省内外艺术专业录取分数线
七年级活动 优美的校园 体验与选择
:美观大方你、我、他
《策划一次出游活动》教案
第三单元 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活动一 环境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活动三 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
七年级活动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1
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二 绘画作品中的形式
《新年音乐会》
设计产品的鉴别和选择(八年级)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教案设计
2016年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工作通知
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
人教八年级上第三单元 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活动1
七年级美术我的新同学
八年级活动 产品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活动二 美术可以再现生活
湘教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活动一 美术可以再现生活
八年级活动 绘画的语言
初二美术上学期教案
活动三 室内装饰品的设计和制作
洛阳师范学院2015年艺术类专业录取规则
画评罗中立的《父亲》
《门》
八年级活动 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法则
我们的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