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鸥洋先生的画犹如读一部历史,这既是她个人的艺术史和心灵史,也是一部微缩的中国现代绘画史。这意味着在面对她的作品时,对这两部历史的回溯构成对其艺术的最好诠释。但艺术象常青的生命之树,它无法由枯燥的历史来解读,它与历史的关系就好象鸥洋画中那飞扬灵动的线条,引发人们无限的思绪,或者按照画家规定的情境去追寻东方的意象之源,或者透过意象的符号去探寻画家心灵的轨迹。对我来说,后者可能更加重要,尤其象鸥洋这样的女艺术家,她是用感觉去把握世界,意象是她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个世界是一个以自我为主体的的心灵的或精神的世界,意象的形成是它从客观走向主观的一个精神历程。
鸥洋的艺术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60年代,对她来说,这个阶段是典型的非我阶段,和这个时期的大多数艺术家一样,艺术创作的动机处于分离的状态,题材的选择服从于外部的指令,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则体现为纯粹的作画欲望。这时的艺术家的个人才能往往体现于对指令性题材的个人处理方式。鸥洋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具有这种特征,当然还不是特别明显。和当时大多数女画家一样,选择女性题材往往反映出一种个人化的倾向,尽管在表现手法上仍然是当时的学院风格。有一幅名为《金色的秋天》(1962)的水粉画可能流露出画家更多的个人趣味,那种单纯的色彩感觉和纯朴的少女心理的描绘,以及对南方的地域特征和形象特征的感觉把握,都反映出画家在艺术上的独特感受,和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受的欲望。虽然这还只是一些潜在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在可能的条件下就会释放出来。第二阶级是文革时期,对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严酷的时期。但是在70年代中前期,为了适应政治宣传的需要,为政治服务的革命现实也一度出现繁荣的景象,鸥洋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浮出水面,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引起广泛关注。作为鸥洋的个人历史,她能在这个时候获得艺术上的成功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与60年代不同,她不仅从油画转向水墨画,而且在题材上也有变动,即由女性题材转向儿童题材。她当时影响较大的作品,如《雏鹰展翅》(1973)和《新课堂》(1974),都可以说是儿童题材。虽然题材的选择也反映出女画家的心理因素与审美趣味的趋同,但真正的关键还不在于题材的选择,而于她在形式上的悟性与创造。我们更加强调这种形式的悟性,因为严肃的政治题材通过她的水墨语言转换为一种空灵的视觉境界, 更多地是取决于她通过形式来寻找一种个人的表现方式的强烈愿望,当然这种追求是内在的、潜意识的。严格来说,鸥洋的水墨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水墨画,她将油画的光线与色彩引入水墨,墨的黑色只是色彩的成分之一,起到衬托色彩的作用,与某种跳跃的颜色一起,成为画面的重心。但画面的真正主体是光线,正是在光线的笼罩下,退隐的淡墨与淡彩为空间的凸现让位,为整个画面带来灵动的气氛,构成以少胜多的空灵境界。这几乎是一种纯美的创造,题材不过是显现这种纯美的媒介。革命现实主义为这种创造披上了伪装,人们又恰恰是透过这层伪装看到了美的所在。这个时期虽然不能说鸥洋的艺术在形态上已趋于成熟,但她在形式上的独特感应力却是成熟地体现出来。
从对鸥洋在前两个阶段的分析来看,女性的心理感应与形式的悟性是推动她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一旦没有题材的约束,形式的或纯美的创造就会更自由地发挥出来。这也就是鸥洋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80年代中期以后,在此以前,即新时期初期,鸥洋经历了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即从传统的现实主义到非主题的绘画,如肖像画、静物画等,这个过程是不稳定的,从形象的约束到纯形式的创造需要一个有力的切入点。鸥洋本人认为是1985年直接受赵无极的影响,使她最终摆脱具象的束缚。实际上,赵无极的芝术对她只是一个契机,不管是在主观上还是在潜意识中,鸥洋已处于从非我转向自我的临界点,关键是怎样实现这种突破。在赵无吸的启示下,鸥洋领悟到了东方的精神与意象。赵无极使鸥洋实现了一种解放。但解放的人是她的本我。因为事实上,鸥洋与赵无极在本质是大不相同的,尽管鸥洋的作品也有着与赵无极相似的东方情调。赵无极是在欧洲现代艺术的环境中,在抽象艺术已成为学院化的主流样式的条件下,通过对东方样式的搬用,丰富了抽象艺术的语言。鸥洋则是有着长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的经验,她想走出现实主义的遮蔽,进人自由的创作境界。也正是在这种区别之下,鸥洋才没有完全接受赵无极的样式,她接受的是东方意象的观念,实现的是自己的语言。
鸥洋的艺术对具象的形象有一种依赖性,在她的现实主义阶段,形式的创造是在潜意识中从形象的遮蔽理隐现出来,在她的意象绘画中,这种关系被颠倒过来。形式的外化仍然依赖于形象的暗示,她从来没有进入完全的抽象,她的形式上的追求也不是一种理性的设定,而是日常经验的感觉形式。在这儿,日常经验不是指具体的日常生活,是她作为日常生活的人的精伸状态,她的人格和性格、她的心理与情感、她的幻想与凝思,当然也包括她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如果这种气质与形式实现了统一,那就是从人的本性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形式,鸥洋的意象给人的正是这种感觉。形象在她的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而最动人的是那些花的意象。即使有些画面已近乎抽象,但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花在这儿是一种人格化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鸥洋也是通过这种心灵的意象才可能实现形式的自由。鸥洋的《自然之女系列》以人作为形式的媒介,显然不如花的意象那么动人,尽管前者在形式上具有同样的完美。如果我们跨越一个时空,把她的花的意象与她在70年代的水墨画相比较,会有同种惊人的相似,都有着那种空灵境界的感觉。不同的是,前者顽强地从题材的桎梏下表现出来,后者则是从自我的本色中发生出来。那流动的线条、舒展的笔触、跳跃的飞白、重色与浅色的明快对比,构成了一个梦幻般的诗化世界,它时而象低吟浅唱,时而象纵情抒怀。尤其是她的近期作品《童谣系列》仿佛是梦境中的记忆,那些略带稚拙的形象与笔触完全展露出艺术家仍然不灭的艺术童心。
鸥洋一辈子都保持着这种艺术的真诚与纯朴,在她的后期创作中则实现了艺术与人格的统一,当我们面对着她一生都追求的纯粹语言时,仿佛也面对着纯粹的人格与人生。
“痕”韩行作品展
旋风装、蝴蝶装古书装帧这么酷?
郑板桥《华封三祝》写来三祝乃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
书画遇红茶,谱一曲湖湘雅韵(组图)
“艺术名家公益行”在豫盛大开幕
“闭合回路,开放过程”特瑞可·哈波亚个展
心语·陈宏宇艺术个展圆满开幕(组图)
书画收藏的几点小窍门
捡漏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运气
纪实摄影展记录新农村建设发展
“心像·物化·语境——中国画学术交流展”在京开展
中国美协对7位入会申请者的违规行为进行通报
风靡全球的变色龙画笔正式进驻中国市场了(组图)
陕西一高校书法学院期末考试 小楷答卷五小时(组图)
五座美术馆获赠119件来自殖民艺术收藏中的作品(图)
“中国艺术的萨满”苍鑫个展亮相西班牙(组图)
《全球定位》即将于上海开幕(图)
什么样的紫砂壶才是好壶
“声东击西”东亚水墨艺术的当代再造展
“字为体,书为舆” 中美艺术家联展第一站圆满结束
“若望苍生”刘若望个人作品展在朝阳规划艺术馆开幕
中国戏曲学院2017年本科招生录取原则
和田玉出现碰撞损伤该如何修复
张献忠沉银系列案宣判 虎钮金印卖了770万元(组图)
北回归线——张华洁油画个展
“心界”桑火尧 郭子龙作品展
陈履生画展现身关山月美术馆(图)
标价1.7亿的西藏神石亮相新疆石博会(组图)
湘绣有哪些题材?
“传承与经典系列展”国画专场在京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