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本质上是一套训练人类精神的方法。它以对人类精神的深入研究为核心,构建出了一套对“心性”认知及训炼的体系。具体包含了﹕一,对人类精神的理解。二,求证这个理解的方法。三,将这种理解运用到生活各个方面。它不是宗教,也非哲学。它是一门实用的、拓展人类心灵的手段。这套精神训练的方法通常也被视为“道统”。
对人类精神的理解,是通过对人类精神活动的观察与总结来完成的。包含了如下内容﹕一,人类的精神是无限的。二,人类的精神活动是生生不息的。
求证它的方法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的部分是﹕在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精神时,就会发现它“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专业训练的术语称其为“空”。但这“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能够“觉知”。它觉知着“万物色像,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大海高山。在专业的词汇里,将其形象地比喻成“芥子纳须弥”。这就是我们的精神的实相。我把它称为“精神的无限性”。
人类精神活动的“生生不息”指的是,我们的精神活动永远处在运动之中,永不停息。它们无时无刻地升起、落下,又升起、又落下,有如滔滔江水、“逝者如斯”。这一“运动”的过程贯穿于我们的整个生命,分分秒秒地更新着它的面貌。如果我们不再“专注”于这些精神活动的具体表象,从整体来观察它们。我们就会发现这一不断更新的运动过程永无止境。当我们被喜怒哀乐的情绪所控制时,我们应清醒地知道它们并不会长久。以精神的“无限性”来看,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都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它们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个新的精神现象才被我们觉知到,就又被其他的所替换、淹没,如此之循环往复,变幻无穷。
这两种精神的特性古语里称其为“心性”。对它们的求证,我们也可以通过深入到人类精神世界的“潜意识”层面,来实践与检验。深入的方法是“禅定”。
“禅定”分为﹕训练专注力和观察人类的精神世界两个部分,通常两者同时进行。训练专注力的方法有很多,一般采用的是“数息”(从一到十地默数出息或入息)和“观息”(观察呼吸在人中上方的轻重、粗细、冷暖、涩滑)。通过这样的方法,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平静,不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能够观察到自己精神活动极端微细之层面的变化,并与其分离,这时我们就会觉察到﹕它们此起彼伏、生灭不断(“生生不息”)。此时,如果我们继续观察精神之活动,就不会发现精神本来的面貌。我们应该反过来研究这些活动的出处,它们又是从何而来?这个“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层面?这个精神层面又是什么样子?(“若从析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智顗大师(538—597)《六妙法门》之“次第相生六妙门”)。通过对这个层面的观察分析,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精神本来的样子——它什么都不是,超越了所有的精神活动与现象。它是无限的。
在我们认识到精神的这两个特性之后,我们也就理解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原理”(无限性)与“运作规律”(生生不息)。并以此来看待和处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所有精神活动与现象,就是上文中所说的第三点“将这种理解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什么会说这样的精神训练之方法不是“宗教”?因为这套精神训练法研究的对象是精神自身,它试图发现精神最本质的原理与运作规律,而对人类精神世界里的某一种精神活动及精神现象不再予以追究。在原理与运作规律面前,人类精神世界里的所有精神活动都是“平等”和“无差别”的。和“宗教”不同,它不是对精神世界里某一种精神活动的强化与统一。而“对精神世界里某一种精神活动的强化与统一”正是一般宗教采用的精神训练之方法。“宗”有统领、主宰之意。借助外在的力量来统领和主宰人类的精神世界,就是宗教所要达到的目的。它通过一些“专注”之手段﹕祈祷、念诵、赞唱、冥想、思维及推理,来不断地加强某一种精神活动的力量。使其最终达到主宰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和整个精神世界的效果。“宗教”不是对精神自身的研究,更不会总结出这些精神活动的原理与运作规律。同样,“哲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人类精神的本身,它是人类运用逻辑、推理等精神活动产生出的一些结果,在本质上并没有超出精神活动的范畴。由此,无论“宗教”还是“哲学”,它们都没有识本还源。
为什么会说“传统”是一门实用的、拓展人类心灵的手段?
第一,它通过对精神的“无限”性的理解,能够将精神世界里的所有精神活动及现象“平等”视之。不再追逐它们的生灭起伏,脱离了它们的困扰,以此获得了超越人类内在世界里一切精神活动的可能。它使人们不再“专注”于这些活动的本身,而是“了知”了这个精神世界整体的性质。这一认识与手段,为人类对自己的认知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第二,对人类精神活动“生生不息”的洞察,使它与“无限”性互为钳锤,让人类内在世界里的精神活动无处可逃,安抚归顺。修行上的专业词汇叫“降服”。正因为我们洞察到精神活动的不稳定性,所以,当一种精神现象来临之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使这种精神活动不再有力量、不再肆意妄为。这样,我们的内心将始终保持住自己本来的面目,并因此而得以平衡和平静。使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精神活动做主,不再受它们的控制,这在修行上被称为“归本位”。
对精神活动之“生生不息”的洞察,能让我们在境界来临之时,把“正念(生生不息)”一提,了知到这些活动的不稳定及不可能长久,它们自然就会垂头丧气。这一方法可以比做“扫堂腿”。然后,用“无限”性再“当头一棒”,任何境界刹那间偃旗息鼓、灰飞烟灭。人们的内心顿然清凉。这,就是这套精神训练法的实用性。它使人们能够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内在精神活动,不为境界所摇动,始终成为自己内外世界的真正主人。陆九渊的“收拾精神,自做主宰”讲的就是这层意思。
“道统”与“传统”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它们都是“心性”精神训练法的代名词。“道”是从精神训练的方法与过程来讲,“传”是从心心相印、以心印心的角度来讲。“统”有“统领”和“一以贯之”的意思。人类精神的“无限”与“生生不息”这两大特性,相辅相成。因为“无限”,所以能“生生不息”﹔因为“生生不息”,所以“无限”。这两大特性其实是一不是二,故称其为“统”。
另外,内在世界的任何精神活动都与外在世界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也可以视为一“统”。人类清理好了自己的内在世界,也势必会清理好他们的外部环境,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对“传统”及其“心性”精神训练法的重新认知,可以使我们拨开浑淆视听的历史迷雾,“厚其所厚,而薄其所薄”,走向自见,自修,自行,自成的正途。通过“心性”的精神训练之方法,使我们达到对自己内在世界的清醒认识,由里达外,这就是“传统”。
2016年黑龙江省舞蹈编导类统考内容和评分标准
湖北美术学院2016年招生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召开
2016年内蒙古艺术类招生最新政策变动资讯
2016年黑龙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
2016年内蒙古空中乘务本科专业将不再按艺术类专业招生
2016年河北省艺术类专业联考招生简章
九大美院聚首中央美术学院共商2016年招生工作
【双十一来了】看看艺术生们都准备了哪些必备法宝
河北美术学院2016年招生简章
2016年安徽美术联考时间12月13日
2016年黑龙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统考内容和评分标准
2016年云南美术类联考时间1月17日
2016辽宁美术联考时间12月6日
2016浙江美术统考12月13日进行 科目为素描速写色彩
河北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关于做好2016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
掌握这四步让你美术联考色彩默写拿高分
2016辽宁美术联考省统考时间考点
2016年辽宁艺术类统考考试时间公布
2016年黑龙江美术类统考时间12月12日
内蒙古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信息采集办法
2015年商丘师范学院艺术类录取最低分
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承认山东、安徽美术联考成绩
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承认辽宁,浙江,湖南,广东美术联考成绩
2016年黑龙江省播音与主持艺术类统考内容和评分标准
2016年云南省艺术类联考政策已出台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15年承认美术联考成绩
2016山西音乐联考声乐专业考试曲目库
11月10日最新美考资讯导读
2016年河北美术联考考试科目及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