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禹舜温文儒雅,与朋友谈话时语速不紧不慢,语调节制且亲和。而他一旦谈及艺坛诸事,聊到山水画创作的种种问题,情绪则有所亢奋起来,言辞稍作整理便是一篇有深度有美感的文章。
在与其谈话中,他说到最多的词组便是“时代”二字。在他看来,艺术家和时代紧密连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创造。对此,他专门在11月29日的“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培训课上强调,画道乃时代之道。
一步一步回到数世纪以前的绘画宝藏
记者:我们不妨先把时间回调到上世纪80年代,您那时的山水画创作呈现怎样的面貌?又表达了怎样的美学诉求?
卢禹舜:回头看80年代中期我的山水画创作,如果说有个人风格的话,那么也是与当时全国整体画风紧密相连的,个性特征受流行之风影响而很难得到充分体现。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呈现出了削弱个性发挥和隐藏个性创造的特点。
记者:当时的整体画风又是怎样的特征?
卢禹舜: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大量引入,我们在多年封闭的情况下,对突如其来的西方文化现象表现出了比较被动的接受和缺少理智的选择。艺术实践总是留连于吸收、借鉴之中,一度出现忘记了对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深入研究,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模糊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层次挖掘等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实践倾向,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倾注在全盘否定传统和对外来文化无条件的接受上。题材的雷同、观念的雷同、感受体验的雷同,特别是形式语言的雷同造成视觉表面的繁华掩盖了其背后对艺术创造更深层意义的理解。
记者:就山水创作而言,您能否举以例子说明当时的美术状况?
卢禹舜:当时有一句评山水画创作面貌的话,说得非常形象,就是“全国上下一片点”或者说“点遍全国”。我作为其中的一员,虽然个性化艺术风格的确立已初步明朗,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样,我又一页一页翻开了传统,一步一步回到数世纪以前的绘画宝藏之中。
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美术历程对我们有怎样的深刻启示?
卢禹舜:“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之类的论调不会再有大的学术市场了,不会再有很多人响应了。我们走过一段弯路,但会以此警示,回到传统的主干道上来。
选择北方土地有开宗立派的意义
记者:古人讲山水画精神时强调“可观、可居、可游”。而在您看来,山水画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卢禹舜:山水画是表现中国空间意识和精神空间的一种方法,其最高标准应该是宋代陆渊《杂说》中所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山水画的气、韵、思、景、笔、墨等等各种规范都是基于这个标准,画家的毕生追求的精神高度就在于此。在山水中触摸不到、观其不见但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画面中的那种超越自然超越自我和作品本身艺术价值,那就是山水精神。
记者:您的山水画以北方厚土作为精神底色,这片土地对于您山水精神的孕育提供了哪些滋养?
卢禹舜:谈到山水精神,似乎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对北方乡关的情深意长。乡关的情深意长对所有的画家来说都具有普遍意义。面对北方这块土地,又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翻开中国绘画史,北方这块土地没有得到过比较成熟的表现,甚至只有对清代高其佩的记载。就其艺术地域性风格的建立上,没有形成可供后人参照的经验。所以,我认为对北方这块神奇土地的选择本身,既体现着对这块土地的感情依恋,同时更体现着开宗立派的重要意义。
记者:乡关情深对于您的创作又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卢禹舜:艺术创作中的乡关深情,事实只是一种漂泊的精神依恋家乡的情绪与感觉。从这个角度去认识,我的山水画创作应说内蕴着永恒的乡愁冲动与乡关深情,在向往乡关精神之旅中,那烟云雾霭、悠悠飘渺、重山迭水都是表达内心世界的精神媒介,是画家心灵远游的精神载体。
提笔须问性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家
记者:您的创作根基于北方土地,但笔触敏感、线条细秀,画面灵性十足。在您看来,灵性意味着什么?
卢禹舜:“灵性”意味着艺术家及其作品应该在情感、个性、才华、体验等多方面有鲜明的特点。不妨把我的创作实践定位在是“灵性”的艺术,是感情的诗篇。基于此,无论大幅创作还是随意小品,我都是以陶冶性灵、抒发幽思的创作心态去做性情的吟咏。那么,《静观八荒》系列、《唐人诗意》系列作品中,我是比较注重灵性的流露的;而在创作构思上更注意灵感的积极作用;图式结构有鲜明个性,同时要求生动、活泼,并且笔墨语言要有承担作者意图的能力;具体创作过程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以灵性、灵感激发自己、感发人心。在我的创作中,“灵性”贯穿过程的始终。
记者:在创作中,怎样保证“灵性”贯穿过程的始终?
卢禹舜:提笔须问性情。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就是感情的精神的。所以我觉得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家,也失去了艺术本身。我的创作出发点是以造化万物与自己的内心和灵魂相互融通。真正做到这一点,那将产生灵动、鲜活、妙趣无穷的激情,是一种有着内在的冲击力量,而自己无法控制。
记者:董其昌说:“以笔墨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好画。”您怎样理解笔墨精神?
卢禹舜:笔墨语言对大千世界的描述,是一种近乎于神话与传说的艺术行为,体现着神奇、神秘、玄妙,高深莫测。但“借笔墨以形天地万物”的同时,更要明白,“丹青竞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
策展人语
卢禹舜先生在广东美术馆的这次展览筹备已一年有余,我们只想殚精竭虑地为广东民众提供最美的精神大餐、最好的观赏服务。
无庸讳言,卢禹舜是目前全国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他的笔墨语言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当代的一面。最关键的是,他给当下中国画的发展提出了诸多问题,提供了可发掘可探讨的巨大空间。
最近几年,南北文化交流加速前进,但频繁度仍不够,我们正借卢禹舜的这次个展为南北美术交流尽微薄之力。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带领学生走向创造之路
由“对比法”引出的设计课
意料之外的美术欣赏课
绘画教学反思
让音乐与美术结缘
《花儿遍地开》教学反思
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与美术教学的关系
寓德育于美术课堂教学之中
《爱美的小鸟》教学反思
我的“宝地”
水墨画教学反思
《吃水果的人》教学反思
轻松上美术 快乐住课堂
关于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的反思
色彩心理
《天然的斑纹》美术教学随笔
《黑体美术字》教学反思
多媒体为美术教学插上翅膀
春天来了
《我们身边的痕迹》案例与反思
《命题画——过年》的教学反思
一堂课引发的关于小学生学习中国画的思考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恐龙世界》教学反思
《色彩心理》教学案例与反思
也谈转变美术教学理念
用心上好美术课
《大人国与小人国》教学反思
美术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