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昌硕临石鼓文
每个人都有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艺术上讲的个性却不能完全等同于人的个性。作品中的艺术个性,或者叫风格,反映的是人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刘熙载在《书概》里讲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所谓的“如其人”,如的是“其学”、“其才”、“其志”,而不是模样、身高、体重,后世对“书如其人”常作庸俗化理解,认为心旷体胖之士要写颜体,女子的字就得秀气,实在是一种误解。单提“其人”,不知此“人”已非彼“人”,看似顺理成章,实际上已经偷换了概念。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张良,“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史记·留侯世家论》),李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岂能以身高论短长!傅山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也只有这样理解才不至于机械庸俗。布封说“风格即人”,吴冠中说“风格就是你自己的背影”,也可以这样理解。
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勉为其难,难免躐等躁进、揠苗助长。当然,一味期待水到渠成,任其自然而放弃主观努力,也是不可取的,问题是求新求变总要有个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入古出新、汲古铸今。所以原创与个性,是战略目标,是要有长远打算的,闭门造车,毕其功于一役,难免欲速则不达,徒劳而无功。脱离了个性的原创,是虚伪的,靠不住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品位不高却能写出高品位的作品,可能吗?在“学”、“才”、“志”上“泯然众人”,“原创”出的“个性”,又能有多大价值呢?而且,在相对接近的文化背景与艺术识见下,书写者自以为是地“匠心独运”时所用的手法难免“不约而同”地“走到一起”——当年沙孟海先生讲“我看创新的东西都是一个面孔的”,可谓洞若观火。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的,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除了作者审美取向的改变,也有创作的状态、心境、环境甚至工具材料的影响。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启功也讲过:“或问学书宜学何体,对以有法而无体。所谓无体,非谓不存在某家风格,乃谓无某体之严格界限也。以颜书论,多宝不同麻姑,颜庙不同郭庙。至于争坐、祭侄,行书草稿,又与碑版有别。然则颜体竟何在乎,欲宗颜体,又以何为准乎。颜体如斯,他家同例也。”因此说,同一作者的作品风格统一是相对的,而统一中的变化却是绝对的。古往今来,随便哪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有或大或小的风格差异,而这些变化是在书法家数十年艺术实践之中的。对风格简单化、绝对化理解,要“打造”一个模式一成不变或力避“重复”而追求一件一个面目,无疑都是有失偏颇的。
“果然是你”由水果组成的沉浸式艺术展
“万物熙攘:第54届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展”在蓉启幕
何香凝《和平之境》品赏
保存了四十几年的连环画年画《迎风飞燕》
“匠心匠艺”在马耳他展示中国工匠精神
中国新生代女性艺术家精品展于天津开幕
琥珀是什么东西?为何世人这般为它痴迷
北京画院山水画家“为祖国河山立传”
“海上丝路与世界文明”影像展
“艺术进入社区:人与自然”觉苒空间周年庆展
“历史光影”摄影展再现香港沧桑巨变
容铁书画篆刻精品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组图)
“水+墨:回望书法传统”展览开幕
冬天保养木雕三点
收集近千件艺术作品!广州青少年秀才华时刻,3场艺术展轮番亮相
和田玉籽料是什么意思?
“水墨情怀——中国国家画院水墨艺术欧洲巡展”波黑启幕
老太太104岁终于户外首展 81岁时才卖掉第一幅画
“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亮相故宫
刺猬紫檀家具保养有讲究?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国博开幕
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在京展出
徐悲鸿香港办展 灰布军装助抗战
王如何国画小品精萃展在山西省图书馆开展
“时代霓裳——献给母亲的歌”中国女画家作品展在京开幕
乱红·李健作品展在沪开幕
“碎片”李智华作品展
“中国本色——布鲁诺·巴贝摄影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筑墙练习”施昀佑个展
“光·合作用”江超 谢琦双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