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视点 > 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组图)

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组图)

查字典美术网 2016-12-07

姜宝林早春249×125cm2013年

姜宝林是当今画坛一位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家。他在不同艺术时期所创造的山水风貌与大写花卉,都秉承着“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艺术理念,由此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面貌与鲜明的个性特征,获得了东西方观众广泛的关注与认同。特别是,在他的艺术成长、转型、成熟的30多年间,姜宝林始终没有脱离创新的精神主线,他创作的泼墨山水、积墨山水、白描山水、大写花卉,画瓷艺术,无不显现出大气磅礴、元气淋漓、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精神内涵,也蕴含着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可以说,姜宝林的艺术创新历程,正契合着中国改革开放、真正走向世界的全面进程,他以中国画创作的方式,从艺术的角度,纪录、反映了时代精神与中国气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姜宝林进入到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画创新发展的代表性人物行列。

姜宝林大青山晨曦135×270cm2013年

姜宝林艺术创作中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深厚的传统滋养所练就的笔墨功夫。他学习、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这使得他及他这一代人能够有机会受到老一辈老师的传统熏陶。1962年至1967年,姜宝林考入浙江美院中国画系山水科,在潘天寿主持下,随顾坤伯、陆俨少攻山水,随陆维钊攻书法,同时兼习人物、花卉、篆刻。浙江美院的教学传统给予姜宝林最大的教益,在于对传统的尊敬与学习。与这些有着深厚传统底蕴的老师朝夕相处,姜宝林得与传统亲近。他系统研究、临摹各派历代大师的经典作品,近十几年对黄宾虹、潘天寿着力尤深。传统自身的巨大力量和无穷魅力,使得它总能得到坚定的追随者;而越是对传统深入学习,就越能感受到传统的巨大魅力。浙江美院给予姜宝林的,是一生受益的宝贵经验。尽管文革时期每一个人的美术创作都要尽力跟上新的要求,但与从宣传画入手学习美术的年轻人不同,姜宝林这一代人对于传统的敬畏态度,早已在内心扎根。因此,对于传统笔墨的学习、体悟、转换、融汇,也由此贯穿于姜宝林艺术历程的全过程,至今没有停止过。

姜宝林出云68×136cm2013年

正是对传统的深入学习,使得姜宝林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深厚的传统文脉,在“文革”过后转向开放的中国画坛显得清新脱俗,率先引起了台湾收藏家的关注,由此被引入台湾、香港办展,并被介绍到欧洲。今天再来翻看80年代末德国知名出版社为姜宝林出版的签名画册,山水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江南秀美景致,清新出尘,有笔,有墨,有意境,直追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的大家气象。不禁让人感慨,也深感西方人识货,并再次验证了一条简单的真理: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艺术形式的创新,是姜宝林绘画艺术又一个突出特点。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还必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越是深入传统,越是想超越传统。1979年,姜宝林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为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这一时期成为姜宝林艺术创作重要的转型期。一方面,李可染、叶浅予、梁树年、孙克纲等给予姜宝林丰富的艺术滋养;另一方面,植根于生命本源的创新意识,与 “八五新潮”不同的是,姜宝林早已一如既往地大胆地走在创新的征途中。从那一时期的创作中,可以清晰地辨识出印象派、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的印迹。姜宝林不仅借鉴西方的艺术观念,还将现代人的视觉经验融入画面。例如,相机、摄像机的普及,改变了我们的观看方式,人们早已经习惯于通过镜头来观看,而不仅仅是人的视角。这种镜头感,有意无意地出现在姜宝林的画面当中,以中景来取景,或以局部加以放大,成为姜宝林水墨现代转型、形式转换的一个切入方式。自70年代开始的白描山水,“由写实到抽象,由单色黑白到敷彩填色”,采用空中俯瞰的视角,取中国西北、江南等不同地域山川地形地貌的整体印象,将三度空间压缩为平面表现,甚至抽象,扩展了现代人的审美感受,令人耳目一新,引起画坛的广泛关注。姜宝林当然不是为了表现一个新的视角,而是借新的视角创造前人不曾发现的美。“知前人未到处,到前人未到处”。传统笔墨、更新观念、现代视角,使得姜宝林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创作与传统中国画拉开了距离。

饶有意味的是,姜宝林在西方得到了画廊、理论家和观众的一片赞扬,而中国观众却对白描山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或激赏,或犹疑。瑞典东方艺术史博士拉尔斯·伯格伦德称赞其“这是一种理应全球瞩目的伟大艺术成就”。更有西方资深理论家将其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师相提并论。而中国的肯定者认为姜宝林的创新为中国传统绘画“破局”,认为其创造了“姜家山水”的崭新式样;反对者则认为,其在形式变革上走得太远,近乎走到了中国画的边缘。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激烈辩论,中国画要走贯通中西、打通古今的道路,已经成为共识。关键是其中的“度”如何掌握?姜宝林的绘画得到西方论者的高度肯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白描山水是姜宝林个人风格走向极致的符号化表现,使其创作更为丰富、多元,更具标识性,它在形式美感、符号化等许多方面符合当代西方审美眼光,是西方人能够接受的当代中国绘画,因此,它成为今天沟通东西方艺术的绝佳桥梁而受到欢迎。

但中国观众的不满足,源自于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观念。对于中国人而言,仅有形式的创新是不够的。一场音乐盛会、一次舞台演出,集中在有限的时空中,一旦完成刹那间的心灵碰触,而后便会余音绕梁,在想象中继续丰富与完善,有时记忆更将其补充、提升至完美的审美体验。绘画则不然,绘画是时间的艺术。它需要通过反复观看,不断检验、校准、印证之前的审美感受,因而常有一见惊艳、再见黯然的失望与不满,耐不住细细品味与琢磨。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传统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浸润与审美积淀,绝不会满足于艺术形式的演进或标新立异,因为艺术归根到底并不只是视觉的盛筵,而必须满足心灵的慰藉。

姜宝林的探索却与此不同,他有深厚传统笔墨的支撑,经得起细品玩味。他还把白描山水继续向传统的深度开掘。他不断尝试着泼墨与白描、水墨与重彩的两极,也尝试着新的题材与技法语言以变求新。大写花卉成为他新的突破口。他将各种笔法墨法技法融汇贯通,将生活经验与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创造着更为厚重、更为个性的绘画形式,他的意笔山水(这个概念还有待斟酌)及大写花卉所达到的高度和所取得的成就,为画界所公认,更有论者将其列为“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和李可染诸前贤之后,中国画坛新一代的大手笔”。

姜宝林是位具有很深艺术修养的画家。他的艺术创作,每每伴随着他长时期的思考与酝酿。他对山水画的创作,选取不同地域山水的不同风貌进行概括抽象;他的花卉系列,也有意识地对不同形态的花果进行笔墨的整理,形成系列。而在笔墨技巧上寻求深入的同时,姜宝林在精神内涵上的提升,使得他的画面真气淋离,笔墨也因此具有了文化意蕴。例如他近几年创作的香榧系列,一方面来源于他曾长期生活的浙江地区非常熟悉的特有树木;另一方面,在于他着力开拓中国画固有题材的努力。他要挖掘的是这种中国南方典型植物身上所寄存的“中国”的特性,他要抒发的是这种千年树木身上所具有的“中国魂”。以物喻人,以物明志,而这,也正是中国人偏爱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内在原因。

作为接续中国传统文脉的艺术家,姜宝林的画作总是充满着人文情怀。没有矫揉造作,让人感受到处处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从分配到浙江奉化的那10年开始,他对自然山水、质朴乡民、蔬菜瓜果、田园生活始终有着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这使他的创作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的本源,他没有躲进文人隐逸的深山,去构筑虚无漂渺之境,而是以饱含深情的画笔,去描绘身边的美景,画遍了浙东秀美的山川河流,画遍了西部雄奇的高峻山石。直到今天,他也坚持以生活中所见之物入画,并从旁人不能见到的地方发现独特之美。这分深沉的人文情怀,使得他的作品充溢着旺盛生命活力,也深刻体现了中国画与自然合而为一、与审美合而为一的精神内涵。

传统笔墨、审美意境、人文情怀,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魅力,也成就了姜宝林的艺术高度。而姜宝林的人品,艺德,更成为他艺术成就的内在根源。几十年来,姜宝林始终将全部精力投入于中国画的创作当中,坚守着儒家先圣的君子之德。对于李可染等前辈恩师,他永远饱含着感激之情,一次次讲述着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美德;对待后学,他以诚相待。某一次学生的拜师之宴,他不顾高烧39度,浑身虚汗地坚持到最后,只是不愿因为自己更改时间而耽误别人。注重道德文章,是中国人特有的品评方式。这一点一滴,构成了姜宝林艺术品德的方方面面,也因此成就了一位真正的中国艺术家。

如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丰富了艺术的概念,却也混淆了艺术的真正价值。但时间是公平的。大浪淘沙,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但时间磨蚀不掉的,是真正的艺术。它不断被人提及、不断被重新发现。尽管大量的、可供消费和消遣的文化产品或娱乐产品,也都部分地具有审美的特性(这也许是我们需要它的原因),但时过境迁,被一次性消费后,再也无声无息。正因如此,当我们周围大量充斥这样的娱乐产品仅供消费时,静下心来仔细品读姜宝林的作品,会让人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拥有审美的快乐。而艺术,也因此回归到艺术的真正意义。

姜宝林不老。齐白石“衰年变法”,使他成为中国画创新发展的一代宗师。我们有理由期待,姜宝林积几十年辛勤探索之所得,再向自己艺术创作的不同维度深度挖掘,终将成为21世纪代表中国、面向全球、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经得起时间磨蚀的艺术(组图)"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视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