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院体制自古就是中国的人文传统,许多朝代都建有画院或类似画院的机构,一直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一种象征。前些年确实有人提出,画院占用财政资金,供养着庞大的画家群体,但真正有建树的不多。但现在看,画院画家的创作不仅是一大笔艺术精神食粮,也已经形成了一笔巨大的国有财富,这是画院发展的主流。画院的很多画家,现在不仅仅是艺术圈中的人比较关注,也受到收藏家和老百姓更多的关注。当然,画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画院本身管理的一些原因,找出并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推动画院更大的发展,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首先,画院培养和保护了一大批画家。很多画家刚刚大学毕业或小有成绩时就已经被画院吸收,就像一棵小苗,有合适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第二,画院系统十分注重继承传统,这有利于推动我国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三,画院有着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因为画院的画家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搞研究、创作,可以踏踏实实为社会做更多贡献。第四,画院承担了国家和政府的一些重大项目,这样的项目一般个人难以完成。
安徽省书画院作为安徽书画艺术研究和创作的专业机构,在继承“新安画派”的同时,还进一步挖掘了其中的精髓。“新安画派”大师们融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国学等综合修养为一体的治学方法是画家们学习的楷模,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是诗、书、画、印完美的统一,是个人修养的升华,仅靠有娴熟的笔墨技法不足以造就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对于画院的改革发展而言,提升画院的“软”实力将成为画院长远发展的“硬”支撑。说到“软”实力,就一定要说到我们的画家群体。画院要采取多元的发展取向,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选择的培养和扶持,从中发掘优秀青年艺术家,作为画院引入人才的种子库,这是画院广纳人才、保持兴旺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画院本身就汇集了当地画坛的佼佼者,他们在花鸟、山水、人物、书法等方面出类拔萃。以安徽省书画院来说,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书画家,如赖少其、萧龙士、孔小瑜、徐子鹤等前辈,他们的学术思想和艺术成就在20世纪末的中国书画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承前启后的一大批实力派书画家如韩美林、郭公达、王涛、黄永厚、朱修立等,在弘扬“新安画派”艺术上无疑是生机勃勃的主力军,同时他们在不断学习中各自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为安徽书画艺术在全国占一席之地奠定基础。但是,画院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群体,不可能每个画家都成为国内人人皆知的大家,我们应该来客观地看待他们的成长。
2013年,文化部召开全国美术工作会议,对画院在新中国美术史中独特的地位,画院对于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予以肯定。画院事业的发展前途不是简单地被取消,不是不加区别地推向市场,而是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转变机制,求得更好的发展。
蒋志鑫、刘方明“南北对话”
中国美术馆提出全新理念 新春汇聚十馆群珍
詹建俊评女儿个展回归正业
崔如琢国画捐赠国博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入选作品名单公示
油画家邢健健赴大都会临摹名画
纽约画廊纪念已故插画家安东尼奥洛佩兹
2012第二届造型艺术新人展
"民族情"中国友联画院画家新疆采风活动侧记
“湖南百年”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面世
“影像•新奥——新老照片展”在北京开展
一部视觉版中国现代美术史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三)
张望:祛魅·白话·崇高
赵曼画作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采风“中原行”
国博收藏冯骥才《解冻》等画作
滕菲与谭平共展“无垠”
汪涛的水墨视界
“雪海流香--赵梅生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天柱》诠释两岸的共同守望
浙江画院喜迁新址
2012法蓝瓷陶瓷设计大赛总决赛揭晓
“首届中国设计大展”深圳开幕
力群百年诞辰 木刻原版捐赠中国美术馆
纪念陈之佛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大荒有大美
金秋六合,看“茉莉花”乡百“画”争艳
老一辈美术家文献整理抢救迫在眉睫
这一年,是什么让10万观众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