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视点 > 在欧洲感受造型艺术多样化(图)

在欧洲感受造型艺术多样化(图)

查字典美术网 2016-12-07

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造型艺术考察之旅,使我充分体验到现代绘画、雕塑为主的造型艺术日趋多样化。在国内时常听到艺术多元化的说法,其实“多元”的实质并不具备,但“多样”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并不想在二者之间作概念上的讨论,因为“多元”是哲学概念,而“多样”则是艺术创造中从属与一元的各种结果。天地间人类文化各异,民族传统各异,宗教信仰各异,艺术传统各异等等,而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则为一致,这就是最大的“一元”。谁能排除宇宙的力量而生活于另一个自然世界呢?在这个世界上通过人类的努力,打通了东西文化渠道,东西方文化在现代以惊人的速度交融,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是向“世界人”方向前进,在此背景下,视觉艺术也产生多方位结合,通过便捷的传播媒体形成当下的艺术发展趋势,审美的多样化是这个趋势中的重要特点。很多可能发展成“世界大同”,而各国“有所不同”的艺术态势。

为什么会这样,我最近在欧洲的艺术考察,历时近3个月,可以说无时不在感受到这一特点。细细分析原因,作以下几点分析。

感受艺术“多样化”是信息时代的特征

现代社会是以信息革命而产生的,古代社会人们各自生活在小圈子里,互不交流,后随着人类迁移,征战,吞并产生文化的互通,但时间跨度是大的。而如今的互联网以惊人之速度,将全球的文化信息,相互交汇。作为造型艺术的视觉效果也一并网中包罗,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活动,展会策划,作品展示发布,都有可能“上网”,给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群提供视觉材料,于是审美的多样化就必然产生,必然会随同每时每刻的艺术运作,渗入人们的视网膜,印在人们大脑中,形形色色的造型艺术品,为人们提供的各种视觉可能已经非古代社会能比。这个信息时代是人们并没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到来的,人们可能还停留在代代相传的观念中,停留在静态的思维中,对于社会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如此。观念思想的变化,到工具材料的变化都可以演革为艺术表现手法的不确定性,某民族、某国家,如果与世界联系愈多愈广,这种可能性就愈大,除非这个国家、民族,完全封闭,与世隔绝。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也改变了东西方的造型艺术走向,形成现在留下的痕迹,只不过现代信息社会更加高速而已。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印象主义出现,除去西方绘画自身发展以外,东方绘画艺术的传入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巴黎奥赛博物馆中的藏品,都可以得到证实。莫奈、梵高等画家,热衷于日本的浮世绘,作了许多临摹;非洲艺术传入巴黎,20世纪初生活于巴黎的毕加索受到其影响,学习其中的表现手法,运用于他自己的作品中。同样,19世纪末,欧洲绘画传到中国,大批中国留学生来到巴黎,向欧洲人学习西洋绘画;在日本情况也一样,明治维新之后,西洋绘画的传入和派遣留学人员去欧洲学习,是当时的一个时尚,西洋办学模式也使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造型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下了现代东西方交流的基础。到了20世纪末,信息的高速交流,东西方的交流就变得更加快捷。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以其更前卫的形式,使东方比较传统的艺术形式产生碰撞,从而更加刺激了造型艺术“多样化”的发展,使这一特征变得更为明显。这是在欧洲能明显感受到的。

多样化审美缺少互比性

艺术多样化,审美的标准也多样化,这又是当今造型艺术的一大特点。现代世界造型艺术,林林总总,光怪陆离,各有千秋,在同类审美圈中以分优劣是很自然的。但处在不同类审美圈中就会出现不自然状况。因为评判的标准变了,游戏的规则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经验的积累过程。审美活动也一样。人们所积累的审美经验,本来是有各自的基本条件的,如各民族,各地域,各种文化背景等,一旦把这样条件排除,让各类多样化的作品突显于一个个平台上,会给不同条件下的有着不同审美经验人们产生某种异样的感觉。我们去看欧洲的现代、后现代作品,这种感受是很强的,这就说明了这一点的客观存在。如果将其进行理性化的解析,得出的结论只能更加为这一感受寻找出真实的材料根据。欧洲印象派由画家分析表现外光而形成特有的表现形式,其对造型的要求必然从属于光色,所以从马奈开始到莫奈、雷诺阿,造型渐渐松散而色彩渐渐丰富明丽,三原色、补色的相互关系,色彩纯度与明度的叠加,对比,协调,充满于画面中,以至这一派画风盛行时,造型的坚实与更整体的画风,平面化的色彩倾向、热情奔放的笔触,浓重的色彩的表述却由后来的画家塞尚、高更、梵高来改变,从而确立现代绘画的三个基本方向。如果说生物学中有了基因学说,色彩学的基因应该是以印象派画家创立的,一脉传承至今。而这时的东方正是文人画延续到清末的时候,金石学、文学、画学相互交叉。清道光、咸丰年间兴起的金石书画一体画风,把宋元以来的笔墨提高到历史的高度。讲究笔墨的苍浑、高古、清润的统一,是笔墨形式的高度提炼,从而使中国绘画的重造型夸张变像,重色彩的装饰趣味的传统渐失主导地位。但是如果就此把印象派画风与中国画的清代晚期进行互比是不明智的,因为文化的背景相差太大,用今天的话说它们不在一个平台上。更何况今天的审美领域比起19世纪、20世纪更为扩张,其非等同的审美概念和审美经验,通过实践者与理论家整合得更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多样化的结果就使相互的比较分不出之间孰优孰劣。审美活动一旦搭载上信息通道,就变得更接近快餐似的效果,更加淡化了经典性,优劣互比的问题也随之淡化了。

当代艺术品不仅仅是一闪而过的路标

当今的现实是信息的充实和处理的简单化,对艺术品而言其负面效应是巨大的,从艺术家到欣赏者,都为之困扰,常有人欲作回归之举,这在欧洲也大有人在,人们看好文艺复兴的作品,同时对古典主义有重新认识的机缘,巴黎的画廊除了后现代作品的展示外,有一批是回归传统的作品,卢浮宫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审美思归者的天堂。巴黎市政府出台的古代建筑的保护,对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视已经成为政府与民众的共识。人们希望艺术品的恒久审美功能存在,不希望流星似的缺少玩味的玩意。在巴黎生活节奏不快,塞纳河边的游人漫步,古老街区的酒吧闲聊,艺术馆门前蹒跚的长队,再昏暗的老屋里,充满个性的服装远非成批出自流水线的衣服能比。但这一切又是与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并存,与大超级市场的满目货物并存,与信息的高速交流并存。在高速的信息通道上,人们不希望表现人类心灵与巧思的艺术品,绘画与雕塑,只是道路旁边的路标而已。但人们又不得不接受造型艺术多样化的事实,面对信息社会的发展,作为艺术品的绘画和雕塑其前途如何,命运如何,我想没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时代的艺术品是每个时代的产物,它只属于今天,而不可能是明天,明天自有明天的作品。

无论如何,多样化的造型艺术品以各自的方向发展,不仅仅是在欧洲。在互联网上展示的是整个世界。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在欧洲感受造型艺术多样化(图)"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视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