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武松杀嫂”的文学故事,以一具裸露女性器官、放纵色情想象的雕塑形式,出现在某市某大型商场的公共空间。真人大小的写实手法,360度的观看角度,打着艺术的幌子,直接触碰社会道德的底线,公然出现在不论老幼的视线当中,令人无法回避。
艺术,还有没有标准?当这样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公众神经,艺术的标准重新成为问题。
艺术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使得世界丰富多彩,但多元与多样本身并不是评价标准,而是包容态度。我们鼓励并欣赏艺术的多样表达,但我们也要清楚地区分多元形态中的好与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评价标准、艺术评价体系在今天亟待建立完善。
艺术需不需要标准,许久以来,成为一个问题。
有人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评价,是一件纯粹个人的事情,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不存在什么标准。有些人认为好的艺术,另一些人却嗤之以鼻。也有人认为,标准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在私人订制的差异化时代,多元化、多样性早已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标准。互联网从技术上提供了越来越多个性化服务的可能,也由此给予人们极大的自由。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艺术创作和艺术评价的自由。去标准化、去中心化、多向度多元化,成为艺术的时代潮流。艺术,打破了标准的桎梏。
艺术概念不断扩展,当代艺术失去评价标准
如果从艺术的起源入手,我们能够看到艺术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从中找到艺术的标准:
祈雨时的舞蹈,岩洞中的奔牛,丰收时的歌唱……原始艺术首先起源于祭祀与图腾崇拜。随后,宗教的目的成为艺术发展的动力。西方教堂是艺术的宝库,敦煌石窟壁画至今仍是艺术的精华,而其初衷都是敬献给神及上天的虔诚圣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力量逐渐强大,艺术从宗教中逐渐分离出来。教育成为艺术的第二重功能。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艺术几千年来的基本特点。绘制神像,也是为教化目的。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丰子恺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都揭示出艺术与宗教、艺术与教育的关系。
艺术当然具有记录的重要功能,无论是民族史诗神话,还是丹青绘就的历史长卷,都翔实记录了历史中无数个重要时刻。而对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的描绘,以视觉、影像的方式,记录下这个世界的如其所是。
当娱乐诸神转向娱乐人自身,艺术作为审美的概念而独立时,艺术才成其为艺术,才有了我们今天所意指的艺术概念。于是,伴随着文艺复兴对人的重新发现与肯定,艺术朝向心灵、情感、自我,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一路向着象征、抽象、表现进发,直至到达现代艺术的领地。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步形成去中心化、不予界定的“后现代”概念。直到上个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推广与使用,让人突然发现整个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同时处在一个平台之上,艺术的格局也随之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主流与边缘,突然都陷入到一片喧嚣之中,徒劳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混乱不可避免,评价标准成为问题。每一件“作品”都以个体身份堂而皇之地登上艺术的殿堂,在多元多样的喧嚣中,让人无从分辨评判。
艺术需要观众,当代艺术也无法回避评价标准
于是,曾经被广泛认同的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沧桑巨变而被质疑。关于艺术本质的追问,早已被悬搁,被切换,被消解。古典哲学的大厦早已轰然倒塌,问题本身成为问题,“艺术是什么”的千古探寻,转向了“什么是艺术”,乃至于“什么不是艺术品”的判断。人们不再追问艺术本质、艺术标准、艺术概念,转而面向作品:这是一件艺术作品。只有艺术作品,没有艺术家,当然,更没有艺术。艺术终结了。
由此,艺术走下神坛,人人都是艺术家。当代艺术进入不可言说、无从评价的境地。看不懂?与艺术家无关,是你的艺术修养不够;怪异,荒诞,个人化,无聊,等等一切,“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评论家哑口无言。在当代艺术面前,评论家要么失语,要么自说自话。这里绝没有贬低当代艺术的意思。当代艺术中有许多深刻反映时代、直面人类心灵的大作,并且,任何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如果没有当代性与时代意义,他的创作将毫无价值。问题是当代艺术并不等同于“当代性”,当代艺术也绝不是怪异、荒诞、边缘的个人呓语甚至暴力血腥与反人类。
只要是艺术,就需要观众,需要共鸣。个人的呓语不是艺术,如果他不为人知,没有一个观众,就不成其为艺术作品。当代艺术无论采取何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多么极端个人的感受,也必须要有观众,才能称得上艺术作品。有观众就有评价,这些评价逐渐构成了艺术作品的一个部分。评价就需要标准,当代艺术无法回避评价标准。
不错,艺术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使得世界丰富多彩,但多元与多样本身并不是评价标准,而是包容态度。我们鼓励并欣赏艺术的多样表达,但我们也要清楚地区分多元形态中的好与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评价标准、艺术评价体系在今天亟待建立完善。
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不存在人们认同的标准,又如何解释从卢浮宫到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美术馆的收藏?美学家终其一生,要研究出这样一套标准。从古希腊以来的崇高、静穆、秩序、对称,到真善美的永恒法则,人类千百年的艺术历程始终遵循某种规律,并通过不同国度、不同历史阶段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将这些标准明晰地揭示出来。当我们面对大卫、雅典娜的雕像,当我们面对云冈石窟、敦煌壁画,我们从来不曾怀疑艺术的共同标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也有不限于时代,不限于民族、地域、国家的标准,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以至于我们今天又到了一个需要重新界定艺术评价标准的时代。
真善美仍是建立艺术评价体系的最高准则
要界定艺术评价标准,仍需回到艺术的本源。艺术概念在今天,首要的特质乃是关乎审美,是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包含自身发生发展积累变化的技术演进,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始终指向精神世界。它仍然同时具有某种程度的宗教作用——抚慰心灵;教育作用——教化众生;还有记录作用——留住历史等等,但它更重要的是精神审美活动。也就是说,艺术应当并且始终包含两个核心内涵——“指向精神世界”与“来自于心手相应的技艺”。艺术的创造需要高超的技艺。对艺术家个人而言,这种技艺需要习得,需要长时间的磨练,而绝非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指向精神,则意味着它绝不仅仅是商品,尽管它可以因为自身的价值而获得拍卖场的天价,但天价并不能必然证明它的艺术价值。它需要艺术家投射情感,并引发观看者的共鸣。
从这两个核心内涵出发,我们发现,数千年已有的“真善美”的评价标准,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判定艺术高下时的最高准则:
真实性,既包括作品对外在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也包括创作者自身内在感受的真实。作为艺术家,他是否如实地真诚地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并且他的表达是否准确、有效。他或者表达出所有人感受到却未能表达出来的情感,他或者纯粹表达出自己个人的想法,独特而不可重复,却是真实的,有启发的,有共鸣的,而绝非个人的无病呻吟。
向善力。好的艺术应当具备向上的正能量,哪怕是破坏性的反其道而行之,也必须有建设性的意义,而非以毁灭作为终极目的。只有具备向善性,才能避免真正的艺术坠入标榜个性实则张扬丑恶的泥潭。
创造美。人类历史上丑恶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它只能成为艺术鞭挞的对象,不需要再借艺术的名义被放大、被传播。将人类永远追求、不曾达到的理想世界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才是艺术到达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家的终极责任。
因此,即便“武松杀嫂”的丑恶想像凭借良好的造型技能而披上艺术外衣,我们也可以凭此判断,这只是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所谓艺术。
当然,建立艺术标准并非仅仅列出真善美的原则,而应当建立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评价体系。这就需要我们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立属于当代中国的艺术评价体系,这是我们今天义不容辞的责任。
卢禹舜160余幅画作展现新人文
“虚薄”绘画展在北京开幕
雅尼斯·库奈里斯“演译中国”
山东中国画山水作品在京展出
当代刺绣精品展群芳争妍
"苍茫惟一——安东书象展"亮相北大
河北成安农民书画展举办
全艺社四周年作品展澳门举办
城市变迁的中国提问
中国女画家协会在京成立
法国杜梦堂上海展出动物雕塑
中央美院举办王玉平作品展
李雄伊作品上海展出
王中年国画展举办 展出近期近百幅作品
中加国际书画艺术展在京开幕
于敏工笔画展关注女性题材
诗书画展庆北京海淀建区60周年
雷诺阿《枫丹白露景色》在京展出
赵清设计展呈现“清平乐”
王平画展亮相马鞍山
于会见画展关注都市生态
珂莱画展尝试新的表现形式
正举沈鹏书画作品展举行 展出百余幅书画作品
180米书画长卷献礼十八大
中国当代新艺术展演绎“行云”
梁江首次个人书画展广东首展
安东书象展走进北京大学
徐惠泉作品展呈现“墨彩人物画”
著名画家成星大写意中国画作品展在京举办
海峡两岸书画奇石特展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