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编》关于文艺审美的观点,散珠于各册各条,虽不如《谈艺录》而自成体系,但浸淫既久,也不免多有发见。册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好音多以悲哀为主”、“听乐与闻乐”、“文词风格与辨伪”三条,由“知声”、“知音”、“知乐”的递进而及文艺审美,似可合观而资谈艺之助。串珠之劳,俾以益于“知音”者也。
今天人们在读到《礼记·乐记》中“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这句话时,不免会大惊失色,谓其论“太狠”。放在先秦及汉以及魏晋以礼乐治国安邦的语境下,这种通过识礼乐而区别人与禽兽的方法,已然成为一种严肃的制度。郑玄在解注这句话时说,禽兽知此为声耳,不知其宫商之变也。粗民不知宫商之变,和禽兽无异。反过来说,那些聆听乐而舞的禽类,莫非可以归入人类了?这种反推法虽然不可取,但这种反推至少正证明这样的礼乐制度的“无礼性。”
这种制度的“无礼性”是由时代需求使然。将音乐和政治扯上关系,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乐记》立了打功。《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并将其上升到政治治理的需要。“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自然,政治法则之下,社会伦理也不能免。《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应该承认,这种礼乐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安邦治国的积极作用。但乐之为乐,不过一种艺术而已,其回归于艺术本身,乃得益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把音乐艺术从政治伦理的治理和说教中解脱出来,还原其艺术的本真,这是“礼崩乐坏”的积极意义。
由此,关于音乐审美的“知声”、“知音”论,才在后世得以空前繁荣。
考证源流,中国传统乐器的诞生高峰期,正是在“礼崩乐坏”后的汉代。由“官方统领”而至“民间普及”,这是一个中国传统器乐“大鸣大放”的时期。古琴、洞箫、琵琶、胡笳,不一而足。林下泉边,高士层出,以至于成为中国人物和山水画的一大主题。这些器乐的取材和发声又决定了其音多悲。所以,无论是《王褒》的《洞箫赋》还是嵇康的《琴赋》,皆发悲声。钱锺书先生援引两赋,总概而说: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朝,风尚如斯。《洞箫赋》中“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者怪而伟之”一句,让音乐审美的“知音论”遂从此惊世而出,成为一种文化滥觞后世。
如果说伯牙子期的“善鼓”和“善听”是一种默然于心的知音,那么,王褒的“乐而悲之”则是直指心源的“知音”,其后嵇康留世的《声无哀乐论》则上升为打通音乐和人精神以及情感世界的“知音”。伯牙子期的“知音”为后世知音文化定型,王褒的“乐而悲之”为后世知音文化定调,嵇康的“声无哀乐”为后世“知音文化”定论。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意义在于予音乐以独立的个性。“心之为声,明为二物。”“欢者闻之则悦,忧者闻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旧唐书·音乐志》这句话,可作为嵇康的异代“知音”。由伯牙子期而至王褒再至嵇康,音乐的“三定”虽然相互递进,但都囿于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而未发展至一切艺术审美。
“知陨泣为贵,不独聆音”。钱锺书先生在“好音以悲哀为主”条中钩沉索隐,反复铺陈,将音乐审美的“知音论”升华为“一切文艺审美”的“达心观”,正是其对文艺审美的一大贡献。“征文考献,宛若一切造艺皆须如洋葱之刺激泪腺,而百凡审美又得如绛珠草之偿还泪债,难乎其为‘储三副泪’之汤卿谋矣。”可谓为“知音者”之通论。
一切体心观物的文艺创造,皆可能使人陨泣,而陨泣只是人们体艺观心的一种情态,其余情态之丰富放达,乃取决于文艺创造“达心”的程度。“心理学即谓人感受美物,辄觉心隐然痛,心怦然跃,背如冷水浇,眶有热泪滋等种种反应。”所以,读诗有怦然而动者,观画有背如冷水浇者,一切美的文艺创作,皆可能给我们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诚如我们后来读明季钱牧斋“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这句诗时,体察己身,肌肤起栗、喉中哽咽、眼里出水、心里叹息。这样的诗文“达心”,历历可举;又如,观赏罗中立名画《父亲》,而思及去世之父亲或尚躬耕于垄亩间的父亲,也不免为之陨泣;“黑色星期天”因引发100多人自杀而被列为全球三大禁曲,就是因其“达心”太狠所致。当然,按照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音乐是没有过错和罪名的,那些自杀的人,乃是心里本已含悲。
藉由上述三例子,我们看到,是文艺创造所具有的强烈的“代入”感,使人产生了心理共鸣,这个心理共鸣,就是一个“达心”的过程。
其实,文艺创作和审美的“达心”观,坚定的推行和守护者起于苏东坡。他的名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正是“达心观”的肇始,这里,既有文艺创作不拘于成法、只适于心意的“达心”,又有苏轼所看重的文艺审美的心理“愉悦”感。这种愉悦,就是“到达内心”或者“表达内心”的文艺审美“达心观”。这种审美观,经由他的创造,由诗词、字画而进入范畴相当广泛的古董、金石,举凡“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
从“知心论”到“达心观”,从专音乐而至一切文艺审美,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不变的源流,中间虽有时代更替,但脉息始终。总括而言,文艺审美在三难,而破除三难,则在“同、交、达”三字。试解析如下:评艺之难,在于达心;达心之难,在于交意;交意之难,在于同慨。是故君子相交,贵在同慨;君子谈艺,贵在交意;君子审美,贵在达心。达心者,知音也。
长江主题创作展亮相重庆美术馆 展现长江文脉风光
绘画学习方法——徐悲鸿画语录
原创 他画菊花,笔走大写意,墨染皆精细,有一种冷逸傲世之美
周令钊百岁艺术展开幕 政协会徽设计稿等首次亮相
俄罗斯宫廷典礼精品文物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组图)
第二届中美高等艺术教育峰会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左勒美术馆隆重开幕(组图)
清末海派六十家,大师吴昌硕,国画作品欣赏
来泰达创意空间 品鉴新锐艺术家的创造
“秦兵马俑展”将首次走进泰国
“艺术与和平——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国际巡展登陆墨西哥
“自然界的形而上II”——Bill Claps个展北京启幕
四僧的想法和态度都在画里
“烽火艺途——武石捐赠作品展”开幕
“大写神州”——崔如琢书画艺术重庆首展
“青椒之味”储小龙个展
原创 他的画充满奇趣和幻想,用一辈子时间,画出了自己心中的童真梦想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漫画节将举办近百场互动活动
山水丹青“大匠之门·醉匠心” 赋能中国文化新力量
“新中国设计第一人”手稿首次亮相
“诚实的艺术”学院名家六教授素描展
民国和合如意花钱
高剑父诞辰140周年大展广州开幕
神玉艺术馆大唐风韵玉藏品聚磅礴之力震撼敦煌国际文博会
全国美术作品、书法篆刻、摄影艺术三大国展齐聚山东
七招教你辨别红木家具掺白皮
中间美术馆开幕特别新展:舞蹈即存在
一面宋代捉鬼图方镜赏
洛阳火车站改建挖出汉代古墓 文物局否认曹操墓
晟瑭文脉——中国画都书画名家邀请展(组图)
雅特画廊首展|经典永恒—西方古典绘画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