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美术文献展”是《美术文献》的延伸,它是由《美术文献》现任主编刘明创办的展览,迄今办了三届。我是这家杂志的第一任主编,可以每次都没有参加展览的开幕式和研讨会,为什么?怕死。因为有一件我自认为很重要的事还没有完成,害怕出行时死于非命。动车出过事,飞机老出事,公路事故更多。我不是胆小而不能像其他批评家视死如归,而是害怕人死事完,所以,这多年来,我极少外出。第一届美术文献展,刘明请我主持,我给他推荐了北京、南京、广州、重庆和武汉五位批评家共同主持,表示展览应当涵盖东南西北中。第二届我给论文集写了前言。第三届在湖北美术馆举办,馆长傅中望是老友,打电话邀请我参会,我于是写了这篇书面发言稿,表示人不在场心在场。
美术文献论
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研讨会书面发言
彭德
一件艺术作品进入历史,变成公共记忆,有五个通道。
艺术作品转化为照片、影像、印刷图像和数字图像等文本,用于传播,是进入历史文献的第一通道。
作品参加艺术展览,接受艺术圈内外人士的审视,是进入历史文献的第二通道。
作品被批评家评论,变成人们鉴赏和议论的进口,进而形成跨专业的舆论,是第三通道。
作品被拍卖、购藏、转卖,在世上流通,经常引起关注,是第四通道。
作品被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永久收藏和陈列,是第五通道,也是最具专业影响的通道。
一件作品即便具有上述五个自身价值之外的通道,也不能保证它能穿透现实和历史。作品自身的穿透力量,在于它属于这个时代,代表这个时代,甚至能唤醒这个时代。它能扣动这个时代的神经,表达这个时代世俗的或精英们的意愿,让人心动,或者愉悦,或者震惊,或者激愤,进而启发人的感受,引发思考,以致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具有普世的和长久的感染力。
美术作品的文献价值,还在于它的作者。一件有魅力的作品配上一位有魅力的作者,曾经是和永远是作品传世、被人不断言说的艺术佳话。两者如果都能在高端的位置和大范围的平台,形成相互支撑的关系,作品就能成为时代的标杆和永不消失的文献。
关于书家择笔的问题
艺术家李伟广:用油画的肌理表现中国山水的诗意
论赵孟頫书学思想与书法风格
什么是透明画法和“光学灰”
中国的美术馆理想:梦里花落
潘天寿的记忆写生法
梁晓声:读书是一种抵抗寂寞的能力
最精彩的总是不可言说——简评梅森作品
钟刚:2013中国美术馆观察
影像批评:景观摄影已成“摄影景观”
专家:不能把独克宗大火简单归咎于商业化
艺术教育如何面对文化困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组图)
水墨知识:布白与简笔
挑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小议山水画之“正、大、雅、静”
中国写意画的用笔方法
剪纸类别划分的设想(组图)
金文及其临写技法十讲(之三)
中国书画技法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点画联系
当代艺术如何品牌化(图)
萧淑芳:再谈我画花卉的一点体会(图)
人民日报评论:博物馆切忌因商而伤
金文及其临写技法十讲(之二)
油画色彩的形态及功能琐谈(图)
五年级上册《偶戏》学案人美版
色彩鲜艳的油画棒砂纸画
色彩的心理效应
秦小篆《峄山碑》临写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