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朋友经常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比如“摩擦摩擦”“一步一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之类的。后来经询问才知道,原来那些是最新网络神曲《我的滑板鞋》中的歌词,这首歌已经取代《小苹果》,成为当前最时髦的社交语言。网络丰富了语言的外延,稍不留神就有落伍的风险,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景观。
每一年,都会有各式各样的新潮词汇和流行语涌现,它们迅速取代了一些传统表达在日常交际中的位置,成为一种非常强势的话语习惯。“细思恐极”“十动然拒”“Nozuonodie”“公务猿”……这些生造出来的表达,一开始只是网络聊天中的小花招,紧接着从网上走到网下,如今已经开始在正规媒体上大量出现。倒不是传统表达已经过时,但如果谁不能赶上潮流,就会被年轻人所抛弃。
在我们单位,就已经多次出现这样的情景:一群年轻同事就某个新鲜话题聊得热火朝天,年老的同事听得一头雾水,甚至完全插不上话。于是,不免有人对网言网语“入侵”日常表达提出担忧,尤其担心那些颠覆语义规则的话语破坏“汉语的纯洁性”,担心几十年之后的人会对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的文字资料感到费解。
这方面的担忧是有现实意义的,当然,现实不至于那么夸张。比如,后人可能确实要费一番功夫才会知道“贾君鹏”这个典故的来历,但不会为“剩男剩女”感到费解。其实,汉语文化从古至今都处于动态演进的状态,人们的表达习惯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很多字词被弃置不用,某些新式表达则被吸纳到“数据库”中。
不过,我依旧认为,未来“新闻考古”可能会成为一门学问,甚至说不定将来一些高校的新闻学院会开设新闻考古专业。主要原因不在于前面所说的那些网言网语,而是因为我们今日的许多公共话语,确实在客观上给还原历史挖了不少“坑”。
举个例子吧。曾经读到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了新闻报道领导人国际会晤外交辞令的弦外之音——“亲切友好的交谈”按字面意思理解就行,“坦率交谈”说明分歧很大且无法沟通,“交换了意见”指会谈时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充分交换了意见”意思是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并且吵得厉害,“严重关切”意味着可能要干预,“表示极大的愤慨”则是“现在我拿你没办法”的另一种表述……
这些分析明显带有猜测的成分,而且只代表一家之言,但它所引出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探讨的。在当前的公共话语中,实在有太多类似的表达了——它们源于某种严密的话语体系,但普通人只能一知半解地尝试着“总结规律”。经常有人对中央媒体报道中的某个词进行各种解读,也正是这种独特的话语体系带来的后果。试问,今人尚且不明就里,后人脱离了现时今日的语境,岂不是更容易抓瞎?
在所有传递信息的方式中,文字原本是效率比较高的一种方式——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至今都在帮今人破解历史谜团。然而,因为有太多反常的话语表达、太多的禁忌和涂抹,太多的“你懂的”之类的暗语,我们用文字记录的时代反而变得面目不清。后人要想还原历史拼图,恐怕真得费一番“新闻考古”的工夫了。
中英当代艺术双年展在山东烟台举办
笔歌墨韵:陈其和画展将亮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组图)
刻字从刀,金为镂木为刻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美术设计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王清州个展(纽约·2018)
中国漆器艺术:髹墨千文 丹漆万华
刘墉等翰林书法作品亮相沈阳 尽展清代书法魅力
2018年宁波大红鹰学院承认美术统考成绩
2019年湖北省舞蹈学类专业统考考试大纲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18年承认美术统考成绩
南昌海昏侯展新增刘充国墓发掘动态
“兰风梅骨”梅墨生捐赠书画作品展
2018年华南农业大学美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在晋祠博物馆举行
时代丹青——中国画博士十二人作品邀请展在京隆重开幕(组图)
“故宫狮文化珍宝展”在侨乡福建石狮展出
潘建业从艺60周年书画作品展开幕
无锡博物院10件国宝级文物首次亮相
长假里这些新开博物馆你都去过了么(组图)
“归去来兮—徐仲偶作品巡回展(成都)”即将开幕
试水收藏 AI画作能否改写市场格局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夜游者》首次在亚洲展出
2018年成都理工大学美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黄金首饰成色鉴定有什么小窍门
“可触摸的大师之作”数字乌菲齐展
2019年江西省艺术类招生类别
埃及发现2000年前房屋遗址 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图)
远行后的回归 陈文令携最全个展重回厦门(组图)
艺术家抗议孟加拉国摄影师因言获牢(图)
中国当代艺术出国 展现艺术家对传统与当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