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到处都在做展览,很多成为了“作秀”的名利场,相反,展览实质内容却鲜有人耐心品味,这种喧嚣的艺术展会和秀场的社会作风有违美术品的社会真意。另外,私人美术馆虽然在各地“开花”,却有一种互相攀比硬件面积、规模的趋势。
深圳市南山区红树湾的私人美术馆“隐舍inshow”从“重新发现生活”和“生活艺术化”的角度,营造出使艺术品和艺术生活方式成为家庭和各类生活空间的标配与常态的环境,让艺术品从以往美术馆肃穆的展览形式和单一功能中摆脱出来,直接与日常生活和环境建立联系。
作为一间私人美术馆,它照常承接起公众美学教育的职责,但每天开放预约的名额最多只有20个,保证每个来人可以获得最好的欣赏效果。愿意专程来隐舍inshow的人,他们通过网络正式预约,预留好了一天中的三四个小时给这个空间。在这个安静私密的空间里,心完全静下来,一个简单的铜质雕塑,都能从正午和傍晚的阳光变化里看出不同的意味。
隐舍inshow虽然有营造“和谐之美”的定位,但对具体的艺术品并没有门类的限制。这里的展品受众针对性很强——渴望在家中更多接触艺术的人,这里只不过提供了一个让艺术品和藏家、艺术品和买家更紧密的关系。艺术原本就是多元的,而不是排他的。
以曾在隐舍inshow对外展出的“静观慢叹2014——亚洲现代雕塑展”为例,这一展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展览”,它更接近于“艺术生活体验”,看展览如同参观一栋充满了艺术气息的现代“样板房”。也正因为如此,“慢叹”的特征决定了这次展览正试图从以往美术馆肃穆的展览形式和单一功能中摆脱出来,越来越直接地与日常生活和环境建立亲密联系、互动。而引发参观者的“共鸣”显得格外重要。
林风眠的风景与花鸟题材画:墨色的和声(图)
张瑞田:傅雷为中国美术开出的药方
凌乱芜杂的“偶像制造”
朱壶如诗说宝璜(图)
印象派画家莫奈:水的拉斐尔(图)
浅论安格尔:无赖与基因超载
杨奎松回应新书硬伤质疑:学术批评应回归学术(图)
书法是中国画的筋骨肉
砚台的文化价值比材质更重要
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图)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本不存在矛盾
谈书法的界格与出格
乔晓光:需重视中国剪纸的原生态传承
朱伟:用传统水墨说现在的事
传统花鸟画流行洋为中用是否可行
哈尔滨玉雕师傅王子臣:冰城老街里的雕刻人生(图)
倪昆:社会性艺术实践
评论:建筑不仅关乎空间使用 更是处理人的虚荣
书法和当代艺术有什么关系
左庄伟:写生,东西方人的不同诠释
书法:小众艺术并非小众化
王栋栋:新水墨的中国梦
贾方舟: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坚守一种学术姿态
石溪谷:什么是传统
书法艺术不是炒作出来的
创新,当代艺术的美丽陷阱
艺术的终极关怀是创造美和传播美
选择书法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图)
以展代教:当代艺术教学的一种思路
浅议美术馆藏品的保护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