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界流行跨界的风潮由来已久,至于跨界如何与如何跨界,则是见仁见智了。
在1月9日开幕的2014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如同现下流行的跨界一般,众多明星也在扎堆推出新作。可惜这种扎堆的跨界,往往比较受关注的是哪些明星又被冠上了作家的名号,如同美术界的明星艺术家受人追捧。
只是在这跨界的“作家”里,鲜有画家们的身影。当然,不是提倡画家们都去当什么作家,而是希冀画家们也能多写写文字。看看古代艺术大师们,无一不擅丹青亦具文采,而且这种兼修的学养,对他们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无所谓跨不跨界。
如何面对跨界,陈丹青的一番话颇耐人寻味。今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陈丹青带来了3部新作:访谈录《谈话的泥沼》、杂文集《草草集》、游记《无知的游历》。在首发式上,陈丹青对被称为“作家”否认说:“什么人都可以称为作家吗?你有独立的创作吗?你写过什么正经的小说吗?就我而言,我顶多能被称为‘写家’。”这种态度,给许多跨界的人士们提了个醒:跨界虽自由,但随意“跨”上各种头衔或名号招摇过市,就太不自重了。
只是眼下热衷跨界的“大家”“大腕”们,往往自以为是,以为涂上几笔就是艺术家了,发表几句评论就是评论家了,说上几句点评就是鉴赏家了……不妨细细思量,我们可以玩时尚、走流行,但对待艺术,还是真诚一些为好,这里没有什么速成的秘诀,更不要奢望一朝就能跨界成“××家”。
面对越来越潮的跨界之风,不妨慢一些,不要走得太快、跨得太远,忘了初衷。
去年就有媒体报道,“罗中立的《父亲》太忙了”,被各地借展,忙碌不堪。这种忙,表面上是公众对艺术欣赏需求的迫切;但另一方面,我们对美术的热爱和追捧,如果仅仅局限于某几张画、某几个人、某几个馆,他们怎能不忙?而且过热的追捧,对于整个民族的审美提高是不是又有些饮鸩止渴的味道?
今年开始实行周一全天闭馆的故宫博物院,本周也迎来了首个闭馆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俗话说‘歇人不歇马’,但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是‘歇马不歇人’,我们面对的‘马’是珍贵的文物建筑和文物展品,应该让它们得到应有的‘歇息’。”不过,马未都发表的一篇博文却对此提出质疑。他在文中提及:“故宫博物院今日起宣布今后每周一闭馆,那么就预示着全年七分之一的时间故宫静悄悄地返老还童,如清朝时一般清静。由此可能丧失七分之一的观众或者增加前后两天的负担,依我看,这不算上策。”
有争议没关系。故宫每周一闭馆已成事实,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与需要“歇息”的名作、大馆相比,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许多被埋没的普通作品与小馆呢?
评委的标准不一定是艺术的标准
皮道坚:当代艺术绝非全是观念
国博:历史与艺术并重
伪劣艺术家游走江湖令人生厌
评李晓柱乡土人物画:更深入挖掘人性
由“画家书法”说到“画家卖字”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原因(图)
故人忆旧:属于台湾画家陈澄波的淡水(图)
浦东时报特供:古迹遗址的无用之用
以法写心,质实空灵——简论张德林的书法世界(图)
留法三剑客的艺术被高估
陈婉之:浅析当代中国写意画衰弱的必然
米巧铭对话俄罗斯列宾美院院长西蒙(组图)
评艺术家张火丁复出:生活不入世 艺术才入流
苏锐:艺术批评很难吗
国博副馆长陈履生谈“名馆·名家·名作”特展
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历史
薛松:我不是艺术的教徒
徐悲鸿对当代美术所起作用并不很好(图)
继承传统,走向现代——青年画家张鸿武(组图)
陆俨少:学画微言
“斯和”之展
没有文脉,何谈水墨?
廖廖:一个女性主义绘画艺术的样本
沉稳与兼容——谈上海的中国画创作(图)
艺术中的中国制造(图)
且读且画(组图)
徐冰借光画中国山水(组图)
刘巨德:不懂装饰艺术难进入艺术永恒的精神世界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