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第四代传承人,今年63岁的史六儿已双鬓斑白,五分钟的表演早让他气喘吁吁。 范丽芳 摄
中新网太原6月13日电 (范丽芳)“现在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是否姓史,也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教,而且免费教。”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第四代传承人,今年63岁的史六儿已双鬓斑白,五分钟的表演早让他气喘吁吁,“演不动了,再不打破家规收徒弟,真的要失传了。”
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也无法让带着时间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近年,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甚至纷纷去世,破格传女、广纳徒弟成为许多非遗项目延续生命的选择。
11日到13日,中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文物大省山西对省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集中展示。
在寻找学徒的同时,许多传承人开始反思,如何让这些老手艺重新焕发活力,服务于现代人,苏永军利用祖传技艺开发了琉璃字匾、文房用品等,受到社会关注。
中国民间传承“家规”要求,家族世传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且不传外姓人,希望以此保持技艺的独特性,成为后人谋生的“铁饭碗”;另一种传承方式为师徒相传,讲究艺因人存,人亡艺绝。
随着社会变迁,上述“家规”成为束缚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紧箍咒”。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和史六儿同样的境况,他们不得不打破千年家规,从民间寻找合格接班人,在有生之年开枝散叶,加快传承步伐。
史六儿有两个女儿,“家里没有儿子,怎么办,不教就意味着失传。”他的小女儿喜欢二鬼摔跤,自小便从父学艺。如今,史六儿希望招到男徒弟,“毕竟表演是个体力活儿。”
苏永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氏琉璃第八代传人,他的先人是嘉庆年间专为北京皇宫烧制琉璃瓦的“高级工程师”,600多年来,凭借家族秘方,苏家的琉璃制作传承不息。
“以前只做琉璃瓦,现在用量少,效益也不好。”加之琉璃瓦制作过程繁琐枯燥,苏永军的两个儿子都不愿学习。如今人到中年的苏永军也开始考虑技艺传承,“我正在筹建一个琉璃技艺传习基地,免费对外开放,让大家感受琉璃制作,如果能收几个徒弟,那是最好,学徒宿舍我们都盖好了。”
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该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4项,但多数面临传承人对接断裂的窘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平均每个项目不足1人,非遗大市临汾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个,其中16项空缺国家级领军人物。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就业观念的变化,使愿意从事传统文化事业的手工劳动者越来越少,生于民间的那些传统技艺慢慢失去了曾经的色彩。
长期关注非遗项目的山西省政协委员王金珍建议,官方应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基金,对重点非遗项目实行精准帮扶,增强其造血功能,不断壮大其社会影响和市场份额;也有专家建议,在幼儿、青少年教育中,增设非遗手工课程及社会实践,提高其对非遗项目的兴趣、情感;广泛开展拜师收徒活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梯队结构。”
邵大箴:纪念齐白石先生的当代意义(图)
年轻艺术家评选热缘何弊端重重
武松杀嫂雕塑仅是场地选择不妥吗
关于书家择笔的问题
马遂千里志,御风行天涯——马年话马
金文及其临写技法十讲(之三)
梁晓声:读书是一种抵抗寂寞的能力
影像批评:景观摄影已成“摄影景观”
中国写意画的用笔方法
什么是透明画法和“光学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组图)
剪纸类别划分的设想(组图)
浅谈硬笔书法的学习方法
五年级上册《偶戏》学案人美版
黄永玉:在艺术的蜜缸中游走
论赵孟頫书学思想与书法风格
最精彩的总是不可言说——简评梅森作品
挑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当代艺术如何品牌化(图)
金文及其临写技法十讲(之一)
张瑞龄:艺术当为时代服务(组图)
艺术家:工笔当道实为中国画的悲哀
小议山水画之“正、大、雅、静”
观陈有杰先生画马: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组图)
魏碑的临摹与创作
绘画中的简单透视(人物)
理查·司契米德画油画技法
人民日报评论:博物馆切忌因商而伤
油画色彩的形态及功能琐谈(图)
潘天寿的记忆写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