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军向他人介绍布鞋的制作工艺。
“这种鞋曾经陪伴中国人走过了几千年,走过了一代又一代,而今却面临失传的危险。”3月1日,记者走进林州市民李庆军自办的传统布鞋展厅时,他感慨地说。因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这种曾经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技艺如今濒临失传。为了保存这一传统技艺,他斥资400余万元收藏了40万双布鞋。
文化:“千层底”“老粗布” 凝聚了一代人的记忆
“这种老布鞋,几乎陪伴了我们这一代林州人的成长。”林州市义乌商贸城内,今年50岁的李庆军自己投资建了一个传统布鞋展厅。“我投资这个展厅不是为了挣钱,只是想让大家了解咱们的老粗布鞋。”李庆军随手拿起一双黑色的“千层底”,对记者说道,“你看,上面这密密麻麻的针脚,相信很多人都熟悉。”
在李庆军的记忆里,几个农村妇女坐在院子里、家门口,膝前放着针头线脑的小柳条筐,一边聊着张家长李家短,一边一针一线地纳鞋底。孩子们则穿着妈妈新做的布鞋,在院子里欢快的玩耍、跳跃,那刚刚用母亲汗水浸润过的麻线在鞋底处点点凸起,用脚趾踩着仿佛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由于老粗布鞋穿在脚上透气,走路轻巧,深受人们喜爱。李庆军介绍,在古代,布鞋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必备的生活用品。布鞋的制作工艺几经演变,一直陪伴着中国大部分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修建红旗渠时,许许多多的林州人都是脚穿林州老布鞋翻山越岭、开山凿渠的。”李庆军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鞋走进了人们生活,但关于布鞋的记忆,不应该被现代化的生活抹去。
痛心:“千层底”逐渐退出群众生活 曾被人当柴烧
“只是做一对鞋底,就需要成年妇女两个工作日。”李庆军说,不了解老布鞋的人,觉得它便宜、廉价,制作工艺简单。可事实上,做一双老布鞋很不容易,一针一线很费劲。
做一双林州地区的传统老布鞋,要经过以下几个程序:打布壳子:第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熬糨糊,取大米加水在锅里熬,边熬边用铁铲不停搅动,防止糊锅。熬糨糊加水一定要适量,如果水太多,糨糊稀了,黏度不够,太稠,布壳子会太厚太硬,增加纳鞋底时进针的阻力。打布壳子的原料,就是用穿过的破旧衣服作为材料,可以说是真正的废物利用。剪鞋样:布壳子打好以后,就可以剪鞋样了。一个千层底通常需要六七层布壳,摞起来有一厘米左右的厚度。将每一层鞋底边缘用全棉、白布包一圈,用糨糊粘住。这样精工细作的老布鞋,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人们“打入冷宫”,有些人不穿老布鞋就把它扔了,甚至有许多地方由于做出来的老布鞋没有人穿,许多人在冬天缺柴火的时候,竟然把老布鞋当柴火烧。
保护:他斥资400万元收集40万双“林州老布鞋”
李庆军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收藏老东西,他曾经走南闯北,收集了不少老物件。其中让他最感兴趣的两种东西一种是古书,另一种就莫过于老布鞋了。
“前几年,这些老布鞋并不值钱。”李庆军说,2015年他开始收集这些老布鞋的时候,当时布鞋行情并不被看好,三块钱一双都没人要。李庆军联合几个爱好收藏的朋友以5元、10元、20元等价格专门收购老布鞋。他们跑遍了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收集这些即将被扔掉的老布鞋,希望能把布鞋和布鞋的工艺保存下来。
“收的布鞋非常多,几乎晋冀鲁豫地区的老布鞋都收到我这里了。”李庆军笑了笑说,因为自己长期收集老布鞋,很多人都知道他收藏老布鞋,前前后后,他共投资400多万元收藏了40万双老布鞋。
“收着收着,我也发现了一些商机。”李庆军说,老布鞋虽然不像现在市面上的鞋那样新潮、漂亮,但它有独特的优点。老布鞋以纯棉、麻为材料,环保、自然,穿着舒适、透气性好,符合人体工程学,有利血液循环和足部健康,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重视环保健康,老布鞋或许能焕发新的商机。
去年年底,由于林州市紫光斋文化市场要拆迁,原本文化市场做收藏的李庆军跟随大部分搞收藏、经营文化用品的商铺老板们,一起将商铺转移到林州市义乌商贸城。现在,他又在这里开设了林州传统千层底老布鞋制作技艺展厅,让大家了解传统老布鞋、了解这种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山东财经大学简介
滁州学院简介
燕山大学简介
黄山学院简介
许昌学院简介
2015年江西财经大学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线
水粉风景画写生中对山的把握讲解
洛阳师范学院简介
郑州师范学院简介
扬州大学简介
鲁迅美术学院 中国九大美院
安阳师范学院简介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
齐鲁师范学院简介
临沂大学简介
素描头像之年龄区别
池州学院简介
青海民族大学简介
宁夏大学简介
邯郸学院简介
南京林业大学简介
菏泽学院简介
辽宁科技大学简介
安庆师范学院简介
淮南师范学院简介
宿州学院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简介
山东交通学院简介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