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美术网> 美术资讯 > 宋代红陶泥塑童戏像

宋代红陶泥塑童戏像

查字典美术网 2017-04-18

宋代红陶泥塑童戏像1

图1 红陶泥塑童戏像

宋代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以及城市集镇的相对集中和繁华,推动了泥塑行当的发展,镇江博物馆陶瓷展厅陈列的各类宋代泥孩儿即是其时泥塑行当发展的缩影。

这批泥孩儿中,最漂亮的当属图1所示的这五个“娃娃”。这五个宋代泥孩儿全部为男娃,光头,着开襟薄衣,神态、造型、动作各异,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儿童玩耍嬉闹的场景:一娃作被摔倒地之状,仰面,张开双手,两脚上蹬,却满不在乎,好像仍有不服之意;一娃趴在地上,双手一前一后,屁股撅起,双脚弯屈,似匍匐前进,表现出傲慢逞强的姿态;一娃双手抄袖而立,面无表情,好像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一娃冷静沉着地站着,左手攒拳,右手在下,好一个裁判啊;还有一个坐在地上,头歪向一边,似乎在发表演说,给人声情并茂、手舞足蹈的感觉。五个男孩,栩栩如生,体形准确、姿态不同、表情丰富。聪敏机灵、可爱稚拙的宋代孩童形象,给观者以亲切朴实的感受。

这批泥娃娃出土于镇江市五条街骆驼岭宋代泥孩儿作坊遗址,均用黄黑色细泥捏塑后烧制而成,通体未施釉,个别地方略施彩绘,传神而富有意趣。泥娃娃均为男孩,造型分为两种。一种为孩童戏耍的可爱造型,有坐、站、卧、爬等各种姿势;一种为站立、面相富贵,头戴小帽,额头等处留有小孔。后述样式可能就是被称为“磨喝乐”的泥孩儿,身上的孔推测为穿着服装和饰金珠牙翠所用。磨喝乐也作“摩喉罗”“摩侯罗”“魔合罗”,名字源于梵文。

这一批出土泥孩儿身后或底部可见清晰的楷书阴文戳记,如“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和“平江孙荣”(图2)等。苏州宋时为平江府,而吴郡是其旧称,所以这批泥孩儿出自宋代来自苏州的捏塑高人之手,这与《东京梦华录》所言的“摩侯罗惟苏州者极巧”相吻合,物勒工名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姓名,印证了泥孩儿的时代。

“七夕”是宋元玩具制作和买卖的高峰。每逢七月初六、初七晚,市民多结彩楼于庭,唤作“乞巧楼”,为的是放置被称为“磨喝乐”的泥孩儿。《醉翁谈录》记东京的七夕,城中多卖“泥孩儿”,“泥孩儿”端正细腻,大小不一,作乞巧之用。

泥孩儿在民间礼俗上还有特殊的用途就是乞求子嗣,具有“宜男”的寓意。这和封建社会流传的多子多福有关,百姓无不期盼生男孩传宗接代,因此,民间流行供奉“泥孩儿”求子的习俗。泥孩儿多以男童造像为主,或坐或站,或摔跤嬉戏,神态各异。在宋许棐《泥孩儿》诗“牧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双罩红纱厨,娇立花瓶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中,记载了少妇怀孕时,玩赏泥孩儿希望生个像泥孩儿一样活泼可爱富贵相貌的儿子的心情。

泥孩儿虽在宋代形成一定的制作规模,但因其原料是泥土,难以存世,镇江博物馆收藏的这批泥孩儿在目前全国几处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中数量、质量、种类均处于前列,并且科学发掘于当时的作坊遗址,实属难能可贵,是一批反映镇江地区其时社会生产、生活情况的重要文物。

宋代红陶泥塑童戏像2

图2 “平江孙荣”戳记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美术视频

与"宋代红陶泥塑童戏像"相关的文章

热门美术资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