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口壶是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的一种陶瓷器。三国时期盘口和底部较小,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东晋以后,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修长,外口沿领也加高;各部位比例协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重心向下,放置平稳。南朝时壶身瘦长,至底渐敛,颈长,多桥形系。盘口壶发展至隋代,器型更加瘦长,盘口高而微撇,颈长且直,腹呈椭圆形,条状系。
隋代盘口壶虽然存世量颇多,但由于时代久远,造型优美、工艺精良,并且保存完整的精品却并不多见。蚌埠博物馆现存一件寿州窑青釉盘口壶(见图),可谓隋代寿州窑产品在造型、釉色、烧制工艺上的巅峰之作,也是目前所见,寿州窑产品中为数不多的、最为精美的产品之一。
该盘口壶口径12厘米,腹径70厘米,底径11.8厘米,高35厘米。盘口外撇,圆唇口沿、盘底出棱角,长束颈、上饰两周凹弦纹。颈部以下渐大,颈下部饰七朵戳印的小团花。广丰肩上置四股对称的双股系,系的下端饰十数瓣戳印的团花纹。肩部以两周凹弦纹隔断,在肩的上部饰一组戳印的由团花和戳印纹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弦纹内有一周六瓣团花,腹部的下方装饰一周由戳印团花和树叶纹组成的四花瓣纹。整器共有四层装饰花纹,在隋代,此种装饰手法可谓非常华丽了。器物通体施青釉,釉色均匀纯正,腹下部露胎,胎体细白、紧密。数道蜡泪痕别具美感。
寿州窑是安徽地区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窑口之一,其窑址分布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寿州,故名。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终于唐晚期,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记载“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又记“寿州瓷,茶色紫”。寿州窑黄釉有蜡黄、鳝鱼黄、黄绿以及铁褐釉等,并兼烧白瓷、黑瓷。马未都在《瓷之色》一书中说“隋唐黄釉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则以寿州窑黄釉为典型。”寿州窑开创的黄釉瓷,打破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烧造局面,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隋代寿州窑开始烧青瓷,产品有小口碟、四系瓶、高足盘等。隋代胎体坚实、厚重、胎色青灰。唐代胎体原色,胎色白中泛黄。釉色隋代青中带黄绿,有玻璃光泽,常开有小纹片。唐代以黄色为主,釉面光润透明,大多施用化妆土,有剥釉现象。另外还烧黑釉瓷,釉面光润如漆,少数呈酱褐色,有粗、细两类产品,精细者胎为白色。在装饰技艺上,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在烧制方法上,都用托珠叠烧法。碗、盘器内留有支烧痕迹。
李可染画院在京成立
姚建萍刺绣艺术精品展在京举行
赵紫林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力群作品捐赠中国美术馆
“多彩贵州·魅力金沙”开明画院采风侧记
“中国工笔画与日本画大展”东京开幕
“瑞信·2012今日艺术奖”揭晓
150件珍稀动物标本将落户山东博物馆
北京书画家慰问救灾官兵
“阡陌十年——李晨绘画艺术展”举办
第二届民生漫画优秀作品将亮相荆州
万壑在胸 力以扛鼎
名家齐聚笔墨颂朝阳
杨力舟:国家收藏 人民共享
弘扬西柏坡精神陈承齐大型油画作品展
中国工笔画学会代会长冯大中谈工笔画发展
文人雅集和康德的午餐
日本箱根宝丽美术馆举办10周年纪念展
中央美院油画高研班汇报展
齐鲁颂·山东中国画山水作品晋京展
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央美举办
重庆、广西政协书画名家作品在京展出
51件作品汇聚“晁海水墨世界”
谭平刻出抽象“1划”
130件明清进士书画在京展出
和田玉“寻根国玉”在京交流
山西灵石将建“北方版画基地”
石鲁创作与写生再现“高原风骨”
金石湾美术馆开馆并推出首展
北京五棵松艺术交流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