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色山水人物图》
2100年前,50岁身高不足一米六的胖子辛追,一边吃着甜瓜,一边与人闲聊,仆从手拿着大竹扇,呼啦呼啦为她驱赶暑气。甜瓜实在太好吃了,她连籽都没有吐。突然她的表情僵住了,胃剧烈疼痛起来,进而引发了心脏痉挛。辛追夫人就这样死了。
那是一个夏天,辛追肠胃里的138颗甜瓜子,博物馆里的古老文物,让我们可以想象古代湖南人的本色夏天。
40度的高温下,命是空调给的。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又如何续命,有人说,恐怕只有禅修才能活下来。可是从吃着甜瓜、摇着竹扇的辛追来看,似乎夏天的日子也蛮舒坦。
清黄杨木镂雕兰竹纹折扇骨,雕了一只蝉,清雅又富于想象力。
东牌楼的宋代“冰箱”
让我们来到宋代的长沙(当时叫潭州):住在东牌楼(今名)的张三,到市场买了一块肉。农历六月,太阳火辣辣的,空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大汗淋漓的张三,来到屋前的一口井。他把肉放进一个直径约1米的釉陶缸里,然后轻轻地将缸放进井里。这口井也有些特别,上部为长方形,都由小青砖砌成,足足有17层,底部留有直径约0.3米的圆形井口,釉陶缸被放进井的最底部。
在长沙东牌楼宋代街坊遗址上发现的特殊水井和釉陶缸。宋人或用釉陶缸,借凉凉的井水在夏天储藏肉和蔬菜。
这口井是做什么用的?它可能是古代的原始冰箱。古代就有冰箱?这绝对不是胡编乱造。考古学家在长沙东牌楼宋代街坊遗址上,发现了这个疑似宋代潭州城居民的储藏设备。如今它静静地躺在长沙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中。据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阳帆介绍,宋人用凉凉的井水,来储藏肉和蔬菜,这个釉陶缸可能就是一个原始的冰箱。这个场景似乎有点熟悉,小时候家里没有冰箱,就将西瓜和西红柿放进水里,冰一会拿出来吃,沁人心脾,至今难忘。
其实古代人对冰的使用出人意料。西周的时候,就设置了名为“凌人”的官,专门为周王室储冰。他们在冬天取冰,藏在凌阴(藏冰的地窖)或者冰井里,夏天使用。北大教授李零认为,古代的贵族离不开冰,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喜欢喝酒吃肉。大家熟悉的曾侯乙冰鉴,就是用来冰酒的,不能不惊叹他们真会享受。
曾经不入流的折扇
下面又轮到辛追夫人出场了,带着她的两把竹扇。扇子模样有点怪,像一把厨刀。这是汉代扇子的典型模样,扇柄在扇面的长边一侧,感觉扇起来很费力。这两个扇子一大一小,小的短柄扇子她拿在手里自己扇,大的长柄扇子由仆从帮她扇风。扇子由湖南特产水竹剖蔑编织而成,又柔软又结实。不过话说回来,长柄扇子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
扇子是最有群众基础的纳凉神器,除了招风取凉,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复杂。长沙博物馆典藏部的陈立果展示了博物馆收藏的一个宋代团扇的扇面,叫“宋人鹳鹆图”。他介绍,这时扇子已成为文人雅士赏玩的东西,扇子的功能性在减弱,成为艺术品。其实唐朝时团扇就开始流行,最初被闺阁青睐。到宋代时团扇发展到巅峰,是文人骚客的心头好,不仅用于摇扇纳凉,还用来抒发情怀。不过,后来大行其道的折扇这时还是小市民用的,未登大雅之堂。
明代开始,便是一柄折扇打天下了。长沙博物馆收藏了一幅折扇扇面画《设色山水人物图》,作者是明代朱士瑛。可以想象当年打开扇子时的惊艳:洒金的扇面上,一文人泛舟水上,抬头望向飞流的瀑布,有种淡于仕进,优游山前的意境。在炎热的夏季,似有清风徐来。
古代的文人真会玩。典藏部的何枰凭拿出了几个清代扇骨,有黄杨木的,雕了一只蝉,清雅又富于想象力,叹为观止;有象牙材质的,劳苦大众消费不起。清代的湖南,在扇子史上可以大书一笔,洞庭君山出的湘妃竹,上面有斑点,用来做扇骨很受欢迎。如果斑点呈凤眼形状,则价值很高。
桐树下的“低碳空调房”
为什么老房子感觉更凉快?从盖房子起,中国人就各种“心机”。陈立果向记者展示了一幅《桐荫消暑图》,作者为程颂万。这位程公子,生活在清末民初,是宁乡人,从小有文才,又能写又能画,就是科举屡次不中。1922年,壬戌年闰夏,程公子画了这幅图,并题字“桐荫石气润香篝,为爱山篁不起楼,满院夕阳声似雨,问侬先占几分秋”。在题字里,他讲出了建房喜好,这种喜好也继承了古代的居家理念。首先房子要建在树荫之下,特别是桐树绿荫深浓,挺拔端庄,是文人的最爱;其次,房子依山而建,不能太高以免影响遮荫,并美其名曰“为爱山篁不起楼”。吹自然风,看窗前竹,听落雨声,为社会谋,是每位读书人的理想。程公子后来参与清末民初的教育变革,就是在这样的“低碳空调房”里酝酿的。
在《桐荫消暑图》的题字中,体现了传统的居家建房理念。
陈立果拿出一个清朝的帽桶,为浮雕图案,山林之中一凉亭,一文人端坐其中,做沉思状。以最优雅的形态消暑,古代文人的气质栩栩如生。
住在大自然中,不禁担心如何防蚊虫。我们不必为老祖宗们操心,他们聪明着呢。
辛追遗体出土时,手里攥着一个绣花绢面香囊,囊内盛着香草。古楚地有“昼配香囊,夜用香枕”的习俗。该墓出土了4件香囊,内盛茅香、花椒、辛夷等香料,另外还出土1件填塞佩兰叶的药枕。当时贵族妇女都会随身携带香囊。香囊很漂亮,上部为素绢,下部用黄色绮地“信期绣”缝制,底为几何纹绒圈锦,腰有系带。妇女们佩戴,既美观拉风,又可以避虫叮咬。
送来一夜清凉的瓷枕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较为炎热的时期。北方工匠为躲避安史之乱,南迁进入湖南,创立了长沙窑,也带来了北方的瓷枕制造工艺。瓷枕是古代纳凉寝具,在它们的陪伴下,古人度过了一个个漫长而闷热的夏夜。长沙博物馆展出了四个长沙窑的瓷枕,分别为青釉和白釉,看起来十分清凉。据博物馆典藏部张海军介绍,这些瓷枕吸收了三彩工艺。每件瓷器都有一个孔,是烧制的时候防止炸裂而设,也成为瓷枕通风的一个出口。瓷枕在器型上分为腰形、几形和动物形状,几形瓷枕没有纹饰,属于长沙窑早期产品,腰形和动物形瓷枕应为长沙窑繁盛期作品。
瓷枕是如何纳凉的?其实它之前只不过是普通器物,后来发现它纳凉效果很好,成为主流的纳凉器具。瓷枕一般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又可以透气。再加上瓷釉躺上去冰冰凉,夏天枕起来蛮舒服。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兽座瓷枕
瓷枕又小又高,难道不硌吗?张海军说,其实长沙窑瓷器枕造型考虑了舒适性,一般中间微凹。特别是几形枕,前低后高,与头部和颈部的形状相契合,枕起来还是蛮舒服的。
对于送来一夜清凉的神器,古人毫不吝惜对瓷枕的赞美,“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那种舒服跃然纸上。
最著名的瓷枕当属宋定窑孩儿枕了,长沙窑瓷枕和它相比会不会更凉快?专家解答,虽然一南一北,两者在纳凉上并没有不同。可是,酷暑中的长沙人难道不该特别对待一下吗?
西安美术学院举办2018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潘多拉的盒子”两依藏20世纪欧洲化妆盒手袋艺术展
索非亚迎来“你眼中的我”摄影作品展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艺术珍品展-克里姆林宫
民建福建省委举办书画展 展出艺术作品80余件
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开幕在即 著名博物馆馆长将齐聚南京
《不忘初心》苏州市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
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艺术类校考录取分数线
去伦敦赛迪HQ画廊“睡一觉”(组图)
老胡同里的居民画展
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亮相国博
朱志刚抽象艺术作品展在九江美术馆开展(组图)
EACHWAY艺之卉“艺术共生”非遗艺术展及百年时尚博物馆开幕
故宫将邀请你到“中华文化客厅”做客(图)
“盒子”王川新作展
“颐和园藏乾隆文物特展”在福建省博开展
翰墨邂逅油彩 中法艺术家相聚浙江永嘉
这些年 杜尚奖都颁给了哪些艺术家?(组图)
“穆夏——欧洲新艺术运动瑰宝”展在南京博物院展出
“暖阳——李传真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考古界认定中国最早土墩墓源自宜兴下湾遗址(图)
丝路匠心壁画展
听到看到也摸得到的声音艺术(组图)
铭心撷珍 卡塔尔阿勒萨尼珍藏现身故宫(组图)
寄黑藏白醉粉红 再现常玉时代风华(组图)
字里禅禅——蒲秉义、高强书画展举办
尽精微——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超写实、精微雕塑课程成果展
沈阳化工大学2017年艺术类录取分数线
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将在杭州举办
寒夫书画文艺术成果展在京举办